邓艾字士载阅读答案与翻译-《三国志·魏书》

发布时间: 2021-03-31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时欲广田蓄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灌,大积军粮,又通运槽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宣王善之,事皆施行。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於人面缚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艾父子既囚,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泰始元年,晋室践祚。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B.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C.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D.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泰始”在文中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新君即位一般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B.食邑指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C.践祚指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祚指即位登基。
D.征辟是中国汉唐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文中“辟之为掾”的“辟”即“征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邓艾受人之恩,懂得回报。他年少失去了父亲,为人养小牛,同郡可做他父辈的官吏当时送给他家的很多财物,后他做了汝南太守时就去寻访报答。
B.邓艾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他认为土地虽好,但缺少水源,应当开凿河渠,大量储积粮食,撰写的《济河论》得到司马宣王的认可,建议得到实施。
C.邓艾深谙兵法,多次受赏。与姜维之战以及在平定巴蜀地区中都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封赏的食邑增加到二万户。
D.邓艾自以为是,居功自傲。进入成都后他与蜀士大夫的言谈被有识者取笑,也是后来钟会、胡烈、师纂等人告发他变乱的主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欲广田蓄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2)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


10.(3分)B(“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斩将搴旗”中间不能断开;“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封子二人亭侯”中间也不能断开)
11.(3分)D(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
12.(3分)D(应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
13.(10分)(1)当时打算拓宽田地,储备谷物,作为消灭贼军的资本。派邓艾巡查陈、项以东直至寿春地区一带。(译出大意2分,“广”“蓄”“行”三处,译对一处1分)
(2)用兵有先造成声势,然后发兵的情况,如今乘平定蜀国的声势去攻打吴国,吴人必将受到震恐,这是一举攻灭吴国的大好时机。(译出大意2分,“实”“因”“席卷之时也”三处,译对一处1分)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少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魏太祖曹操攻破荆州,邓艾迁居汝南,替农民养小牛,12岁时跟随母亲到颍川。同郡一个可做她父辈的官吏同情他家中清贫,赠给他家的财物很多。奉使往见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才能出众。召征他为掾吏,又升任尚书郎。当时打算拓广田地,储备谷物,作为消灭贼军的资本。派邓艾巡查陈、项以东直至寿春地区一带。邓艾认为“土地虽好,但缺少水源,不能够充分发挥土地适宜种植作物的条件,应当开凿河渠,可以引水灌溉,能大量储积军队用粮,又可以开通运输粮食的水路”,于是撰写《济河论》来说明他的意图,司马宣王认为他说得好,事情全部得到实施。大将军司马景王刚刚辅佐国政,调邓艾任汝南太守。邓艾到了汝南,就去寻找从前厚待自己的父辈官吏,由于时间长久,他已经去世了,邓艾就派遣官吏去祭祀他,赠送他母亲贵重的财物,推举他的儿子做计吏。甘露元年下诏说“逆贼姜维狡猾,连续多年使民众和夷人骚动,西方边境不得安宁。邓艾筹划有方,忠诚勇敢,奋发进取,杀死敌军将领十几员,杀死敌军士兵以千计算;国家的威望震动了巴、蜀,武力的名声在长江,闽江一带传扬。现在任命邓艾充当镇西将军,统领陇右各军军务,进封爵位为邓侯。”二年,邓艾在长城抗拒姜维,姜维退回去。迁升邓艾作征西将军,前后赐封的食邑一共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又在侯和打败姜维。邓艾到了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和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脸朝前,又用车拉棺材,前往营门前表示投降,邓艾手持节,解开他们的绑缚,焚烧了棺材,接受投降并且宽恕了他们,邓艾检查约束手下将士,没有掳掠抢劫的现象,安抚任命投降归顺人员,使他们全回复旧业,蜀人赞扬邓艾。邓艾甚为居功自傲,他对蜀国的士大夫们说:“各位君子多亏遇到了我,所以才能有今日。如果遇到吴汉那样的人,恐怕已经被杀光了。”又说:“姜维自然是一时的英雄,只是遇上我,才失败了。”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十二月下诏书说:“邓艾显示军威,奋扬武力,深入敌人的腹地,杀死敌将夺取旗帜,用兵没有超过时间,作战没有用一整天,浮云尽散,势如卷席,扫荡平定了巴蜀地区。任命邓艾充当太尉,增加食邑二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充当亭侯,各食邑一千户。”邓艾对司马文王说:“用兵有先造成声势,然后发兵的情况,如今乘平定蜀国的声势去攻打吴国,吴人必将受到震恐,这是一举攻灭吴国的大好时机。但是我们在大规模用兵之后,将士们都十分疲劳,不能立即用兵,应暂缓一些时日。”司马文王让监军卫瓘去晓谕邓艾说:“做事应当上报,不宜就按己意实行。”邓艾再次上书说:“如今蜀国上下都已归顺,国土南至南海,东接吴国,应该尽早使其安定下来,如果等待国命,来往于道路,就会拖延时日。”钟会、胡烈、师纂等人全部告发邓艾所做的大逆不道的事,认为他有变乱的征兆而做出结论。朝廷下诏书,命令用槛车把邓艾送到京师来。邓艾父子被囚禁后,被斩,儿子邓忠和邓艾一块儿被杀,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都被诛杀,把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迁到西域居住。泰始元年,晋朝皇帝即位。九年下诏书曰“邓艾有功勋,受处罚时不逃避刑罚,而孙子却充当平民奴隶,朕常常哀怜他们,现在任命嫡孙邓朗充当郎中”。



相关阅读
1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2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

3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

(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4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

5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6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

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