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传统的“象”,一开始就跟某一种具体的东西相关,是最接近“隐喻”的,事实

发布时间: 2023-06-23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象”,一开始就跟某一种具体的东西相关,是最接近“隐喻”的,事实上“象”就是一个隐喻性的名词。
“隐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的经历性、经验性,把人们曾经的某种经验、经历借助另一种东西表达出来。“象”对原始的具体经验的留存,使它有别于西方的“意象”“印象”(image)。从象形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语境下的“意象”的“象”的生成可以看出,“象”的经验性、具体性,甚至是我们后面看到的所谓的“触物性”——跟具体事物相接触后的经验性,构成了“意象”之“象”的第一个特性,这也是“意象”的第一个特性。
“象”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具有特别代表意义的文字符号?古代先民描绘动物的文字符号很多,为什么独独只有“象”的符号从同样是对实物的绘形演变成一个表述人们的想象活动的名词?《韩非子》说:“人希见生象也。”“象”这种动物,后人能见到的太少。对于使用这个符号的人来说,人们因很少见到实物所以只能去想象。其他的呢?犬、马、猪、牛、虎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依然能直接见到.无须想象。所以《韩非子》又说:“案其图以想其生也。”借助“象”的绘形去想象这样一种动物——“想象”的意义便酝酿其中。“象”的符号也就成了一种从具体而变为想象进而变为抽象的经验和经历的表达。
我们通过追溯“象”的字源意义,可以看出汉语传统的“意象”和在西方“image”概念下滋生出的“意象”“印象”的区别——两者在原始意义上,或在隐喻意义上完全不同。源于“象”的中国传统“意象”的原始意义指的是某种具体存在(“大象”);我们所知道的“image”则指的是人的大脑对万事万物的一种反映、一种印象。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意象”最终生成为一个审美范畴,其中“象”的隐喻意义,也就是它对一个物体的“具体描绘”的特性,依然被保留在后来的“意象”范畴里面,这个特性是西方人的“意象”(image)所不具备的。如果硬要说西方的“image”也有某种具象性的话,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文艺学的重要范畴“象征”一词做对比来加深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
源自西方的“象征”(symbol)最早指的是双方之间的某种契约:把一个木板分成两块,各拿一半作为约定,合在一起,便是完成一个契约——借助某个符号化的“象”(木板)来验证和实现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象征”最早的含义。“象征”具有某种“预先注入”的意义,也就是“事先约定好”的意义。
后来“象征主义”的“象征”越来越像“意象”了,尤其是越来越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意象”。“象征”不仅具有预定的意义,“象征”意象本身还会滋生出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象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新的意象,一个新的语义世界。这一点跟中国传统的“意象”内涵是接近的。但“象征”的这个新义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显然不是从它的词源来的,而是后来人们在象征活动中,通过一种哲学性认知强加进来的、在西方原本的语言环境下,“image”和“象征”在词源上都找不到跟我们传统“意象”相近的那个意义。
(摘编自熊开发《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币,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子。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喻”在文中指某一具体的东西中暗含着人们曾经的某种经验、经历,中国传统的“象”是最接近“隐喻”的。
B.“意象”的第一个特性由经验性、具体性、触物性构成,在“意象”里,保存着对物体的“具体描绘”的特性。
C.“象征”最早具有某种“预先注入”的意义后来在某种意义上能像中国传统“意象”一样滋生出新的语义世界。
D.诗人理解了词语概念中的意义,就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言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韩非子》可知,“象”这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少见,所以人们需要通过想象去感知“象”的实物存在,于是便酝酿出“想象”的意义。
B.西方的“image”在没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种具象性的特征,因此也就无法生成为一种审美范畴。
C.西方“象征”的新义不是从词源发展来的,而是通过哲学性认知强加进来的,在某方面接近中国传统的“意象”内涵。
D.“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都让人联想到密密的浓荫,但因为古典诗歌用词的独特性,“树”“叶”两个字很少连在一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曾经发生的赤壁之战,“赤壁”在古诗词中、经常暗含着古战场的影子,也会让人想到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B.《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会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是叶子,从而描写了秋天的树疏朗的形象。
C.《致云雀》中的“云雀”具有积极昂扬志向高远的象征意义,在词源中与中国传统意象中“鲲鹏”的意义相近。
D.“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典型意象,蕴含多重内涵与意义,了解它就能洞察《红楼梦》的深刻内涵。
4.请根据材料一对“触物性”的解读:跟具体事物相接触后的经验性,谈谈你对材料二“木”这一意象“触物性”的理解。(4分)
答:
5.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在鉴赏诗歌“意象”的含义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1.D
2.B
3.A
4.①“木”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暗示着落叶,在经验中给人以疏朗的印象。②“木”的颜色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木叶”在经验中给人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把握“意象”的原始含义,诗歌的意象具有具体性,诗歌意象包含对原始的具体经验的留存,把握意象的原始含义是理解其隐喻性的基础。②理解“意象”的隐喻性。“象”是一个隐喻性的名词,在诗歌的“意象”中,隐含着人们曾经的某种经验、经历。③理解“意象”的暗示性。诗人在使用意象时,通过暗示性,赋予诗歌语言“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把握意象的暗示性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



相关阅读
1 我的家乡阅读答案-汪曾祺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 【查看全文】

2 《赶车》阅读答案-比利时·章平

赶车 比利时章平 从比利时东部赶往西北部交界的卢森堡,大约四小时,我和阿根昨夜里都没睡,五点多就赶第一班巴士去火车站。 阿根来比利时刚三个月,他布鲁塞尔的表亲替他办的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超前消费及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材料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超前消费及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品的体验及使用效果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点,人们在享受产品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 【查看全文】

4 云南的古桥阅读答案

云南的古桥 ①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最早或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②云南山多河多,境内有大小河流800多条。千百年来,云南人发挥聪明才智,在大江 【查看全文】

5 人体中的高能量分子分解时,会释放腺苷。腺苷与大脑中的神经受体结合

人体中的高能量分子分解时,会释放腺苷。腺苷与大脑中的神经受体结合,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当大脑中的腺苷浓度增高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很困,该休息了。而咖啡因具有 【查看全文】

6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露天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