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 材料二:贞观六年,亲录囚徒

发布时间: 2023-07-28
材料一: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易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①,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②,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二: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
(节选自《新唐书 刑法志》)
【注】①诏令格式:唐代法律的表现形式。②日不暇给:指事务繁多,时间不够。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清奏赦囚徒冀蒙福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恐愚人常冀侥幸”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B.“惟欲犯法,不能改过”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C.“数易法者,实不益道理”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易”字含义相同。
D.“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不能对同一罪行制定轻重不同的处罚条款,条款繁多易生奸诈,想为人开脱罪行就用轻判的条文,反之就用重判的条文。
B.唐太宗告诫群臣,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不可轻率地发布法令,而法令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能够朝令夕改。
C.长孙皇后认为,生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她一个妇人就扰乱天下之法,因此没有接受皇太子的请求。
D.从两则材料来看,唐太宗虽然反对对罪犯颁布赦令,认为这样做会使愚笨之人怀有侥幸心理,但实际上,他也曾赦免死囚近四百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2)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14、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语及《尚书》中的话,分别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述。

10、答案: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冀蒙福佑。
解析:句意: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备尽”是“医药”的谓语,所以应在“尽”后面断开;“不瘳”是“尊体”的谓语,所以应在“廖”后面断开;“赦”的宾语为“囚徒”,所以应在“徒”后面断开。
11、答案:A
解析:A.正确。均为“希望”;句意:我担心愚笨之人常希望被侥幸赦免/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B.“含义相同”错误。“过错/经过”句意:只想犯法,而不能改变过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C.“含义相同”错误。“变更/容易”;句意:多次变更发令,实际上不易于法治/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D.“含义不同”错误。均为“如果,假如”;句意:如果不固定,就会让人产生很多疑惑/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故选A。
12、答案:B
解析:B.“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错误。由原文“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可知,唐太宗是称赞汉朝法律的稳定统一。故选B。
13、答案:(1)梁武帝每年多次赦免犯人,最终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义的做法,是对大仁义的伤害。
(2)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在期限之后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原谅了全部囚犯。
解析:(l)“数”,多次;“卒“最终;“谋”谋求;“贼”伤害。(2)“诣”,造访;“后”,在期限之后回来;“嘉”,赞许;“悉”,全部。
14、答案:①引用古语,想说明的道理是:治理国家不能对罪犯进行赦免,对罪犯的赦免就是对好人的伤害。
②引用《尚书》中的话,想说明的道理是:法律要稳定,不能随意变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可知,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可见,引用古语,想说明的道理是:治理国家不能对罪犯进行赦免,对罪犯的赦免就是对好人的伤害。由原文“《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可知,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可见引用《尚书》中的话,想说明的道理是:法律要稳定,不能随意变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国家赦免宽宥的恩典,都是给那些不轨之徒设立的。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还有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我担心患笨之人常希望被侥幸赦免,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种处罚条令。条款太烦琐,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有人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的处罚。多次变更发令,实际上不易于法治,应该让有关官员仔细审定,不要使法律条文互相矛盾抵触。”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皇帝诏书的格式,如果不固定,就会让人产生很多疑惑,奸诈行为就会更加多地出现。
《周易》说·像出汗一样发号施令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旦发出就不可收回。《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时,国家并不富裕,萧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齐划一。如今我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书,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审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向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行善修福能延长寿命,那我向来没做过什么坏事;如果平素行善都无效,那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二:
贞观六年,太宗亲自审查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在期限之后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原谅了全部囚犯。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有天下之后未尝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犯了法而希望能够侥幸免罪啊。”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相关阅读
1 (一)公与之乘(二)狄青为枢密副使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 【查看全文】

2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阅读答案与翻译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 【查看全文】

3 明僧绍传原文_文言文明僧绍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明僧绍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 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 【查看全文】

4 《晋文公攻原》阅读答案与翻译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查看全文】

5 ①子路日:“桠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①子路日:桠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子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②子 【查看全文】

6 张元传原文_文言文张元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元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张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