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8-17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
康子曰:“治民以孝。杀一不义,以僇①不孝,不亦可乎?”
孔子曰:“否。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谳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邪行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迟②故也。今其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无逾乎?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刑措不用也。故形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③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睠言④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故曰:未可杀也。
“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欲马之进则策其后,欲马之退则策其前。御者以劳,而马亦多伤矣。今犹此也,上忧劳而民多罹刑。《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⑤死!’为上无礼,则不免乎患;为下无礼,则不免乎刑;上下无礼,胡不遄死!”康子避席再拜曰:“仆虽不敏,请承此语矣。”
孔子退朝,门人子路难曰:“父子讼,道邪?”孔子曰:“非也。”子路曰:“然则夫子胡为君子而免之也?”孔子曰:“不戒责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                                    (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三》)
【注】①僇:羞辱。   ②凌迟:即“陵迟”,斜而平。后面“今其仁义之凌迟久矣”句中“凌迟”,用的是其“衰败、衰落”的意思。    ③周道:大路。   ④睠言:眷念。   ⑤遄:迅速地。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民以孝                        治:管理。
    B.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          道:引导。
    C.故道义不易                      易:容易。
    D.上忧劳而民多罹刑                罹:遭受。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 // 欲马之进则策其后
    B.不教而听其狱  //  使民目晰焉而见之
    C.童子登游焉  //  潸焉出涕   
    D.今其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无逾乎//  则不免乎患
16.下列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有道,是人亡矣
如果执政者这样去说,就是表示人们逃亡的时候到了
    B.邪行不从,然后俟之以刑
如果行为邪恶又不听教导,那之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
    C.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
现在就像没有缰绳和嚼子,而只凭鞭子控制马去驾车
    D.不教而诛,贼也
未加教导就考虑用极刑对待老百姓,这就是残害他们
17.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于违背道义而相诉讼的鲁国父子的态度,迥然有异于康子和子路。
    B.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民众如果有违道义,执政者也有责任。
    C.孔子认为应该对老百姓心怀恻隐悉心教化,反对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
    D.孔子对社会秩序要靠刑罚来维持的现状深为担忧,康子最终也醒悟过来。
18.结合文意,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所提倡的教民之道,并作简要分析。(3分)

14.(3分)C
15.(3分)A
16.(3分)A
17.(3分)C
18.(3分)参考答案示例:
①要注意教导者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导者要倡导道义,作老百姓的表率。(结合“上有道,是人亡矣”或“形其仁义,谨其教道”等内容)
②要注意教导内容的亲和力。既要让道义教化清晰易懂,又要让百姓喜闻乐见。(结合“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或“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等内容)
评分参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明确认识,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一对父子提起诉讼,康子想要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老百姓不了解父子之间打官司不符合道义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这表明执政者失道。如果执政者有道,这样的人就会没有了。”打官司的父子听到这些话后,请求不再打官司。
康子说:“治理百姓要依靠孝道。杀掉一个不孝之人,来羞辱那些缺少孝行的人,不能这么做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不事先教化百姓,却听凭他们接受刑罚惩处,这是在杀害无罪之人。如果三军大败,就不能杀死(逃跑的士兵)。如果刑狱议罪的法令还没制定好,就不能(对百姓)用刑。(如果)执政者把道理告诉老百姓,先让他们信服,那么百姓就会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紧相追随。(如果百姓还是)行为邪恶又不听从教导,此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了。一仞高的墙,百姓跨不过去;(可是)百仞高的山,小孩子也能攀登上去:这是因为山坡平缓的缘故啊。现在仁义逐渐衰微时间已久,能对百姓说不要攀爬吗?从前执政者引导百姓,不让他们心志迷乱,因此(法度)有威严,刑罚就可以搁置不用。所以(现在)(执政者)应该展现出他们所追求的仁义,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导的方式,让百姓的眼睛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让百姓的耳朵能够清晰地听到它们,让百姓的心里能够清晰地懂得它们,那么道义就不会迷失,百姓的心志也就不会迷乱了。所以,道义如果不够平实易懂,百姓便不会追随;礼乐教化如果不够明白晓畅,老百姓就就有可能视而不见。《诗经》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是在说(道义、礼乐)应该是平易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是在说(道义、礼乐)应该是清晰、明白的。‘睠言顾之,潸焉出涕’这是百姓在哀叹自己没有听到过礼仪教化,却要接受刑罚甚至是失去生命。所以说:(这对父子)不能杀。
“从前先王用礼来管理百姓,可以用驾车来打个比方。刑罚,就像是驾车时用的鞭子。而现在就像是没有缰绳和嚼子,只凭鞭子指挥马去驾车,想要马前进就鞭打它的尾部,想要马后退就鞭打它的前部。车夫因此劳累不堪,马也多受伤害。鲁国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执政者忧虑、劳苦,百姓也遭受了很多刑罚。《诗经》上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执政者不懂得礼,就不能免除祸患;百姓不懂得礼,就不能免受刑罚;执政者和百姓都不懂得礼,那就都快要灭亡了!”康子离席起立,拜了两拜,说:“我虽然不聪明,也听懂您这些话的意思了。”
孔子退朝后,学生子路诘难他说:“父子之间打官司,难道符合道义吗?”孔子说:“不符合。”子路说:“既然如此,那么先生您为什么用君子的姿态来赦免他们呢?”孔子说:“对百姓不加申诫就要成效,这叫做伤害;起先怠慢,突然限期完成,这叫做暴虐;不加教导却忍心杀死(他们),这叫做残害。君子想要治理天下,就应该避免这三种情况出现。”



相关阅读
1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

2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

3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4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

5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6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