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谏逐客书》《史记·李斯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2-02-11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读李斯传
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①草空绿。
【注】①“云阳”是李斯被处决的地方。后世戏曲、小说常用以称行刑的地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 宾客,这里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意思相同。
C.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 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宗室大臣建议秦王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境。
B. 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C. 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D. 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承认了自己罪状。
13. 下列对材料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端两句:给车加上三轮车毂,就能跑得很快。以车轮为喻,借具体物象来展开议论。
B. 三四句,一个“成”字,加深了诗的韵味,为后边的议论、感叹作了铺垫。
C. 五、六句,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十分明显。“自戮”是他多行不义的必然结果。
D. 全诗以李斯的悲惨下场作为结束,以景结情,具有“韵外之致”,引人深思。
14. 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
(2)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
15. 李斯为什么说自己“有罪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16.“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为材料三全诗的主旨所在,深刻形象。请简要分析。



10. D
11. C “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错误,应是所祭的谷神叫“稷”,土神叫“社”。
12. A  “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错误。
13.A  “就能跑得很快”错误。“本图行地速”意思是本来的意图是求快,“图”是“想”,而不是“就能跑得很快”。
14. (1)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
(2)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 
15.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罪七”,是正话反说,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 
16.①形象性: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一个人的手难以遮住天下人的耳目”来体现“一个人做事欺瞒不了天下人”的观点,不仅锋利机警而且妙趣横生。②深刻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又企图遮掩其罪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议论说:“各诸侯国来秦国做官的人,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挑拨我们君臣之间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国进行大搜索,下逐客令。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上书给秦王说:“从前秦穆公到处征求贤士,从西方的戎地得到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称霸西戎。秦孝公利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亲近归顺,以至今天秦国得以富强安定。秦惠王采取张仪的谋略,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使各国都归附秦国,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王室的权利得以强化,权贵的势力被遏制。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国的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些地方对不住秦国呢!美色、音乐、宝珠、美玉都不产于秦国,可是大王您使用的很多;而大王在选用人才方面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一律不用,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宝珠、美玉等,而看轻的是人才。现在您抛弃别国的民众,让他们去资助敌国,排斥各国的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国建立功业,这就如同把武器借给入侵自己国家的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的命令。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对诸侯国中那些有名望、有权势的人,凡是可以收买的就出重金收买,并结交他们;不肯被收买的,派刺客用利剑将其刺杀,利用离间计谋,挑拨各国君与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军攻打各国。这样,在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材料二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非其人。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大力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未觉悟。”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一案,对他加以惩处。赵高惩治李斯,拷打他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之所以不自杀而死,是他自负能言善辩,又对秦国有大功,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而不上报,说:“囚犯怎能上书!”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往复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对答时,赵高就让人再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相关阅读
1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

文言文《蹇材望伪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 【查看全文】

2 《史记·管晏列传》《国语·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与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查看全文】

3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驼瓮俱失》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查看全文】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注]。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查看全文】

5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 【查看全文】

6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

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