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良尝游下邳圯上(乙)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08-07
(甲)
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毂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颗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1至3时,与丑时相对应。
B.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C.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之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14.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
 
参考答案
10.(3分)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11.(3分)A(“它是平明以后的那一时段”说法错误)
12.(3分)D(“其勇可嘉”错。苏轼认为张良刺杀秦始皇之举是匹夫之勇)
13.(1)第二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4分。“旦日”、判断句式、“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锋芒是不可以触碰的,而当他处于强弩之末时则有可乘之机。(4分。“急”“犯”“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张良作虽有盖世之才,但不能忍受一时之愤,难成大事。②老人想让张良懂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先学会隐忍。(3分。张良自身特点2分,老人的目的1分)


参考译文:
(甲)
张良曾经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短衣,走到张良(所在)的位置,径直把他的鞋落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到了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榖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第二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书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时,果然见到了穀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与黄石一起安葬。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赠书的故事,也够神奇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乙)
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太怪诞不经了;那又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警示提醒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桥上老人看做鬼神,又大错特错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锋芒是不可以触碰的,而当他处于强弩之末时则有可乘之机。然而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愤怒的情绪,想凭一人之力,用大铁锤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贵族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这类事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来刺激他,张良如果能够忍受的话,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相关阅读
1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2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3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4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5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6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