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京师翠微山阅读答案与翻译-龚自珍

发布时间: 2019-12-03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B.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
D.其甃之也中矩 翠微之松古之直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6)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
(7)“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C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②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


答 (1)B  怼:怨恨;译文: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
(2)D  A华美/肥沃、丰满;B花纹/文章华美;C粗俗/非正史;D大概.
(3)C  A连词,因为/介词,凭借;B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代词,它;D代词,它/助词,的.
(4)B  “也”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白昼”也就是白天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C;译文: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
(5)A “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错,原文第一段“忽然慕小,感慨慕高”的意思是: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
(6)
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
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
随俗:名字亦俗亦雅, 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包容,不争: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5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要全面,用词要准确.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关键句子,然后概括提取.原文第二段“不绝高,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也”,第四段“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可知性格谦逊温顺;原文第三段“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可知通人情;原文第四段“耻附西山”可知不攀附、独立;第五段“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可知随俗;第六段“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可知不争、包容.
(7)①C 
②《说京师翠微山》侧重写松的精神气韵,意在突出松的庄严、古老、正直;而链接材料则侧重写了松风和松涛的声音,突出松的高尚与清纯.(4分)

根据文章内容,第二段“名之曰松风之阁”,可知主要是写松风阁.
②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注意抓住两篇文章写松的重点:《说京师翠微山》最后一段“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可见作者侧重于精神气韵,突出松的庄严、古老、正直;而链接材料第一段“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第二段“听于松可以适吾耳”,侧重于声音的描绘,“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表明松的高尚与清纯。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附链接材料译文:
会稽山上的金鸡峰,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因酷热而苦恼,冬天不因严寒而恐惧,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我感到快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而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来表示清高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相关阅读
1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

2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3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

4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

5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6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