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文段二:愈与李贺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8-01
文段一: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浞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李贺传》
文段二: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①;孔子不偏讳二名②;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③。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节选自韩愈《讳辩》)
【注】①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②孔子曾说过“守不足徵”“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晒、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尚A奇诡B所得C皆惊迈D绝去E翰墨F畦迳G当时无能效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丙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指完成,在句子“援笔辄就如素构”与“然卒亦不就举”中词义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
C.考,指考察,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意义不同。
D.讥,指讥刺、指责,与齐威王的昭告“谤讥于市朝”中的“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二第一段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②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14.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结论及理由。

【答案】
10.BDG
11.A
12.A
13.①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②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14.①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解析】
10.句意:(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辞尚奇诡”中“奇诡”作“尚”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所得皆惊迈”表达完整的含义,故在D处断开;“绝去翰墨畦迳”中“绝去”是动词,不宜与后面的宾语“翰墨畦迳”断开,故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A.“然卒亦不就举”的意思是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就,去。“援笔辄就如素构”意思是(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就,完成。故两句中“就”意思不同。故答案为:A。
12.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错,由“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和而唱之”可知,提倡避讳的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及附和这种意见的人。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这件事,否则有可能获罪。
D.“对获罪的清醒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韩愈认同的是皇甫湜认为如果不辩明这件事他和李贺都将获罪这件事,认为应该要辩明,并不是对获罪有清醒认识。
故答案为:A。
13.①故,所以;传,流传;鲜,少。②立言行事,言论行动;宜,究竟;何什么?
故答案为:①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②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依据文本一“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可知,因为父亲的名讳。
依据文本二“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
故答案为:①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墨流畅自然,像是无需费力地搭建一座简洁美观的建筑,他将诗命名为《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他的)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语言,当时无人能够效仿。并写下了数十首乐府歌行,乐师此配乐与管弦相合。长吉只做了协律郎,死于27岁。一起交游的人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每次李贺写完作品都被他们抄好带走。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文段二: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当今,无论是考察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相关阅读
1 《论语》中的文言名句默写训练与答案

《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强调学习态度要 【查看全文】

2 来歙传原文_文言文来歙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来歙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 【查看全文】

3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乙】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查看全文】

4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阅读答案与翻译-柳开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 【查看全文】

5 甲子,监进奏院刘巽、大理评事苏舜钦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全文》卷八下

甲子,监进奏院刘巽、大理评事苏舜钦并除名勒停,殿中丞王益柔监复州税。先是,杜衍、范仲淹、富弼等同执政,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而舜 【查看全文】

6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与翻译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