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发布时间: 2022-09-0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
(1)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2)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启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有的人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强词夺理,拼命地找借口,甚至为求自保而在背后抵牾他人,所谓见善思迁,有过则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之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我们就能勇敢的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错,才能坚定的一步一步往前走。



【解析】【分析】(1)主,以……为主;毋,不要;友,与……交朋友。
(2)由材料“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由此可知,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由材料“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知,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他短命已经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我还没听说再有好学的人。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由材料“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启示,俗话说:“有则改知,无则嘉勉。”即使是在自己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如果别人指出错误,我们也要虚心接受,把别人的友善建议当成是对自己的勉励。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是人心。”人心有容乃大,面对错误,我们要敞开胸怀去面对,去改正。


【参考译文】
孔子说:“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子罕》)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他短命已经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我还没听说再有好学的人。”(《雍也》)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述而》)



相关阅读
1 《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体现了陋室环境的宁静、雅致,令人心旷神怡

(1)《陋室铭》中 , 句体现了陋室环境的宁静、雅致,令人心旷神怡。 (2)《《曹刿论战》中,体现了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 。 (3)我们常常借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 【查看全文】

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 【查看全文】

3 姚鼐《登泰山记》中,表现因气候恶劣而难以攀登的句子是

(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展现了一幅壮观的金陵江山图。 (2) 姚鼐《登泰山记》中,表现因气候恶劣而难以攀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4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查看全文】

5 庄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事物,《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翅膀的比喻句是

(1)庄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事物,《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翅膀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描写大鹏上升状态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裳,运用了 【查看全文】

6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交代滕子京在担任巴陵郡太守的第二年决定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载,齐威王在听了邹忌的劝谏之后,大加赞赏,下令广开言路,分等赏赐。其中 , 可以受到下等赏赐。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忆自己早年曾躬耕于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