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宇东原,休宁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戴震,宇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整师投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性特介。年二十八补诸生,家屡空,而学日进。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以避仇入都, 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微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暴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展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据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宸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势必流入於异学曲说而不自知也。”
宸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
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馀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摘编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B.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C.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D.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疏”,对“疏”做进一步注释的文字称为“注”。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或府、州、县学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原生、增生、附生等,统称诸生。
C.四库: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子”部包括先秦诸子、两汉经学及部分佛道典籍、古代小说等。
D.小学:古代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因大多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覃学深思,博采众长。年少的时候,老师向他讲授《说文》,三年时间他就完全掌握要点;研究各种学说也实事求是,并不受到一家之言的限制。
B.戴震性情耿介,善与人交。躲避仇家来到都城后,不仅惠栋和沈彤成了他的忘年好友,著名学者纪昀、朱筠、钱大昕、王鸣盛等,也降低身份和他交往。
C.戴震勤于职守,业绩显著。他整理的图书典籍,编排审订都非常准确:所校正刊行的《九章》《五曹算经》等七种著作,连王锡阐、梅文鼎等也没有见过。
D.戴震学有章法,卓有建树。他主张研究学问要从声音、文字到训诂、义理,并阐发了其中的道理;他研究学术精确明晰,去世之后,其学术得到弟子传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婺源江水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2)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


10、C句子大意是: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
“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都是“特命”的内容,不宜分断,排除B、D两项;“震以文学受知“主谓宾都全,意思完整;“出入“则是“著
作之庭馆中”的谓语,应在“出入”前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A A.“对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疏’,对疏做进一步注释的文字称为“注”解说错误,正确解说为:“对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对注’做进一步注释的文字称为‘疏’。”故选A。
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躲避仇家来到都城后,不仅惠栋和沈彤成了他的忘年好友”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以避仇入都”,时间错误。
故洗B.
13、(1)(戴震)跟随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用他所学习的(知识)向江永请教,江永对此感到惊叹。
(2)每提出一个(新的)见解,起初(人们认为)好像是臆断,但经过研讨考订,(发现)确实是不可以更动的。


翻译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向他讲授《说文》,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重要内容。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戴震)跟随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用他所学习的(知识)向江永请教,江永对此感到惊叹。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乾隆)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篡修。(乾隆)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总想着恪尽职守,早早晚晚披阅检校,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编排校订十分准确的。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精妙。又在《永乐大典》内得到《九章》《五曹算经》等七种典籍,都是王锡阐、梅文鼎所没有见过的。戴震校正错误补充阙文然后进献,得到旨意刊行。(乾隆)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一定会误入歧途而自己却不知道啊。”
戴震研究学问精确明晰。每提出一个(新的)见解,起初(人们认为)好像是臆断,但经过研讨考订,(发现)确实是不可以更动的。
戴震死后,他的文字学,由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承;测算的学问,由曲阜孔广森传承;典章制度的学问,由兴化任大椿传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相关阅读
1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憨,置二甲 【查看全文】

2 李梦登,福建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 【查看全文】

3 薛允升,陕西长安人阅读答案与解析

薛允升,陕西长安人。成丰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五年,权漕运总督。淮上患剧盗久未获,允升诇得其巢,遣吏士往捕。岁除夕,盗方饮酒,未戒备,悉就执。六年,召为刑部侍 【查看全文】

4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清史•缪燧传》

缪遜,字雯曜,江苏江阴人。贡生,入赀为知县。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遥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給民自买,当事以违旨 【查看全文】

5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清史稿·陶澍传》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 【查看全文】

6 公娃李,名卫,字又玠阅读答案与解析

①公娃李,名卫,字又玠。公伉健有气,入赀为户部郎,司纳粟事。亲王某属每金千加平十两,公不可。强之,则舁柜置户部东瘤下,署曰:某王赢余。王大惊,谕止之。世宗心重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