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

发布时间: 2021-05-27
作文。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题目属于现象类,讨论核心现象是对量的追求,限定的讨论范围是对于量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针对题干内容设置以下问题:
(1)量代表什么?如何定性?
(2)人们对量的追求是在追求什么或者为何要追求?
(3)追求量人们想要满足哪种需求?
(4)追求量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满足该种需求?为什么?
(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量”?
立意: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逐一分析。
(1)题干中给出了2个具体的量,此外还应该注意题干给出了省略号,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量的表现形式,因此题干后文所说的人们追求的量不仅包括“10万+转发量”“100万+的点击量和阅读量”两种,生活中更为广阔的量都可以纳入到讨论范围中。因此“量”可以定义为对事物数据化(量化)的评价标准,量的多少成为了我们评价事物优劣的一种外化标准。
(2)人们对量的追求可以理解为对于卓越与优秀的追求,无论媒体作品追求高点击还是学生追求高分数,都是追求卓越催生出的积极心态。
(3)人们通过对量的追求以达到内心对于优秀的目标期待,进而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追求量本质上是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4)既然已经承认人了追求量是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量的追求就能够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量确实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但量只是一种结果,仅仅是卓越与优秀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副产品,不应该成为初始目的,以追求量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人类行为追求的不是仅仅是漂亮的数据,而应该是做事前设定的愿景,追求高转发量和点击量是为了出产更有价值的作品,而并非只为了博眼球,个人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习中的意趣,而并未为了追求分数,国家发展是为了过强民富,国民更加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发展数字,一味地追求“量”,反而会在数据化的目标中失去本心,因此“量”本身并不能代表自我价值高低,追求量也不能真正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真正实现方式是最初的目标与愿景得以达成。
(5)因此,对于“量”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人生发展中某种参考系数,但并非单一化的评判标准,更不应该成为追逐的目标,因为它无法真正满足人类的自我价值,而能够真正满足自我价值的是人类群体或个体的愿景,例如我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人类如何更加幸福地诗意地生活在当下的时代。

【范文】
看见个人的本色
10万+、100万+……这些庞大的数字如今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存在于每一次刷新的界面中,每一篇被称为“爆款”的推文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审视巨大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已成为关键。
对“量”的追求自古有之。“读书破万卷”,是我们对于个人学识的不断进取。这样的追求来自于内部,是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而当今,“量”的意义更多在于被外部世界所认可,甚至仅仅是“被看见”这一需求,使人们为了增加转发量,点击量而用尽各种手段。然而,“被看见”以后,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彰显?又或者人在过度的曝光与关注下丧失了其价值意义?
“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机会。”追求关注,便是在寻求通过这一方式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见证了一些通过几篇文章、一个视频而受人追捧的先例,便企图渴望通过效仿来再次获得同样的待遇。然而,这势必会导致哗众取宠之流的产生,妄想博人眼球。将“量”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将自我意义交给大众手里去评判,无法活出自己的本色。即便那本色是黯淡的、不吸引人的,却是真实的。
因此,身处自媒体时代,“量”并不是唯一,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并且,我们也不应以“量”为我们发声,展现自我的终极目的。转过头来,那些巨大数字的背后,对旁人来说是屡见不鲜的模板与套路,通过一定的形式与传播学原理使之进入公众视野。而那真正弥留人心间的,绝非一夜爆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来自个人对生命的切身感悟、与真诚的奋斗足迹。
透过“量”,我们应注视真正的“人”的生活底色。方方于武汉封城期间记录了武汉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将之编写为《方方日记》。在那些点击量与阅读量的背后,我们却对那个“人”的形象更加亲切,那是具有温度的记忆,余秀华曾直播朗诵自己的诗歌,一字一句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信仰之美。正是不求被随意掠过式的“看见”,而追求自我表达,才让她们在受到“量”的馈赠时保留初心,保有个人的本色。
当然,我们无须因为成功的自我表达得到关注便诚惶诚恐,只是我们永远应将心比心,以真彰显自我,而不仅仅将转发、阅读当作指标与利益交换。一次阅读、一个点击、一份关注,背后是一个生动的个人对另一个不知名的生命表达的由衷注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却难以磨灭那份知己般的喜悦。
那样,当我们满怀真诚地表达自我,满怀敬意地发现他人,“量”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心灵的交换无法计量。穿越人群看见个人,从个人身上,我们看见生命的本色。


质为量先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时间成名。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点。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却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无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的作品却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压力,但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此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让我们可以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的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质量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进步。
于媒体创作者来说,“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重高的要求;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更加有效。


在“量”的泡沫中紧握真实
在这万物互联共生的时代,动辄便有“10万+转发”、“100万+点击”的爆款文章现世。相较于只能辗转于竹简纸笔,艰难流传的古时文章,在今天想使自我的想法与呼告得到千万人共鸣显得何其容易。然而我们在沉醉于众人合唱之余,也应当以清醒的理智认识背后危险的杂音。
在诸多依靠网络昭雪的案件中,数万的转发量是人们心底朴素正义感的呈现。是“使强者有所忌惮,使弱者呼告有门”的基石——但更多情况下,惊人的点击与转发也源于文章投放者对观者心理的精准拿捏。如咪蒙、如一众“毒鸡汤”厨师所为:涉世未深的青年,尚未成熟便为扭曲的价值观俘获,一如红细胞在氧气与一氧化碳中选择轻便的后者,在飘飘然中步向命局之终。
不难得见,如此的对“量”的追求极度危险。对于阅读者而言,“数量”的庞大影响着对“质量”的判断;对于投放者而言,数字带来的虚荣也会妨害思考与沉淀,思想在双方共同的惰懒中杳无音信。
对“量”的追求与其说是寻求更多灵魂的共鸣,不如说是在快速迭代的网络环境之中,帮助人们粉饰自己头脑衰竭,文笔枯萎的暗淡现实。如果每一位创作者都仅是汲汲于“转发”“点击”之多,那么在高尚头脑面前本无定足之地的小人,便能够轻易凭借此包装或是把戏完成对前者的“战胜”。而已经习惯于运输与阅读“一氧化碳”的“红细胞”,也将于使双耳生满彩茧的歌舞升平之中忘却伟大与崇高,忘却源于心底,真诚地涓涓流淌的思想。
而在这时,宏大的数字便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即营造出思考、参与、发声的假象。浮沉于“大众的声音”的我们,在这片溺海中看见上万转发,就可以安然将这一事,这一文沉入遗忘的深渊,带着“明天会更好”的美梦睡去,殊不知由每一次匆匆浏览,快速转发砌成的城墙并不能抵御真实的风雪。即使是巨量的转发,不过只能点明生活于社会的症结,而想要从困惑的泥沼中抽身,需要每一个人切肤的体悟、思索与行动。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指出两种对待地狱的办法:一种是共同沉沦,另一种是“从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与物,使它们活下去,赋予他们空间。”我想,对待百万关注、点击的“爆款”也应如是:从中寻找、辨别可用之处,循照高尚、健康的指引前行;为难以吸引关注的真实思考留下空间;在“量”的泡沫之中,用力把握生命的真实。



相关阅读
1 天坛公园作文400字

天坛公园作文400字 (一) 8月10日下午,我来到了北京天坛公园游玩。 天坛公园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祭皇天上帝和行祈谷礼的地方。这里最吸引我的是祈年殿,因为这是中国的象征, 【查看全文】

2 ①屈原在《楚辞·国殇》吟诵了“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

①屈原在《楚辞国殇》吟诵了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歌颂了保卫国土战死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 ②鲁迅在杂文《华盖集这个与那 【查看全文】

3 文明在身边作文

文明在身边作文 (一) 同学们,是否看到马路边上树立起一座座崭新的公共卫生间呢?新的墙壁、齐全的设施看上去让人舒心。可是走近一看,眼前的景象却又是我们该做的吗? 你看 【查看全文】

4 告别时光作文

告别童年的作文500字 (一)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可以自豪得说:我长大了,同时,我也告别了那七彩缤纷的童年。 童年,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回想起以前,童年似乎没干什么大 【查看全文】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一个大写的毛笔字“和”,更显得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一个大写的毛笔字和,更显得气度非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的魅力; 2016年杭州峰会上,大型表演《最忆是杭州》向世 【查看全文】

6 太湖清水大闸蟹作文

太湖清水大闸蟹作文 (一) 我最爱吃的美食就要数太湖大闸蟹了! 我为什么最爱吃太湖大闸蟹呢?这可得从我的幼年说起:那次妈妈带我去太湖边玩,看到了八只爪的怪物,我躲在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