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发布时间: 2023-05-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马可·奥勒留:“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入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苏轼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轻信,不可臆断,强调要亲自考察,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办事。
材料二“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是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话,意在说明,我们听到的说法和眼见的事情,未必为实,因为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又因为事物复杂,我们只是了解到部分真相。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形成不同的观点,而不同观点,形成不同的表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片面的,我们永远只能从真相中选择、抽取出一部分,为人讲述,因此我们不能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
综合看来,一个人一旦对自身的有限性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敬畏真相,就会永远坦然地面对自己“所知永远有限”这一事实。而当明白了“所知”是相对的,“有限”是绝对的,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才不会那么刚愎自用,那么不由分说。所以我们既要有求真务实、不断追求真相的精神,也要有能够坦然接受视角的多样性,包容真相的多重可能性的心态。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分析出,种种的有限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永远都只能看到“真相”的一部分。然后运用层进式论证如何突破感知盲区和思维盲区,科学理性地去“获取真相”,一是应该不带任何预设立场地去搜集和归纳各种信息,尽可能求得全面的信息;二是要勇于质疑,对于明显违背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的事情,要勇于去探求它的来龙去脉;三是要能够接受不断补充的新信息,要有胆魄去修正甚至颠覆自己曾经得到的结论。最后归结全篇,我们要学会给尚未到来的“真相”留下空位,要永远记得自己的有限性,还有结论的“当下性”。

参考立意:
1.认知自我局限,给“真相”留下空位。
2.勇于质疑,认清真相。
3.尊重客观事实,多角度认知真相。



相关阅读
1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可以阻碍相互的交流,矛盾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可以阻碍相互的交流,矛盾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查看全文】

2 我爱你梅花作文

我爱你梅花作文 (一) 有人喜欢那富丽堂皇的牡丹,有人喜欢那娇艳欲滴的玫瑰,还有人喜欢那亭亭玉立的郁金香,可我却喜欢那在冬天凛冽寒风中悄然绽放的梅花。 梅花的花虽小, 【查看全文】

3 感动四季作文

感动四季作文 (一) 你相信吗,四季是有颜色的。春,是绿色;夏,是红色;秋,是黄色;冬,是白色。你知道吗,四季是有生命的。春,是希望;夏,是喜悦;秋,是伤感;冬,是 【查看全文】

4 “匠人”是人们对把某项手艺或职业做到极致的能工巧匠的尊称,比如木匠、钢匠、铁匠、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人是人们对把某项手艺或职业做到极致的能工巧匠的尊称,比如木匠、钢匠、铁匠、石匠、簸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 【查看全文】

5 阅读材料后,你从“中国印记”中感受到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2020年11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升空;12月4日,嫦娥五号从月球上起飞,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地外天体 【查看全文】

6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