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

发布时间: 2023-06-20
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
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
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
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
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
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
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C(“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错,根据材料二“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
2.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错,不是刘勰认为,原文是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
3.B(“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评价的是苏轼、辛弃疾的“至情至性”的品性和作品“潇洒卓荦”的特点,不能体现作品“风骨”。)
4.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并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分,一点2分)



相关阅读
1 《活着的手艺》阅读答案-王往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 【查看全文】

2 十字街,与钉婆婆阅读答案-王晓莉

十字街,与钉婆婆 王晓莉 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 【查看全文】

3 罗曼•罗兰阅读答案-徐志摩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 【查看全文】

4 千顶红帽子阅读答案-程瑞嘉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 【查看全文】

5 《囚鸟》阅读答案-泰羽墨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 【查看全文】

6 白丁香阅读答案-陆颖墨

白丁香 陆颖墨 那是一个月前,我刚从小儿科轮转到骨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就是韦护士。有天她带着我值小夜班,大概七点多钟,我俩正在对医嘱,忽然有个病号慌忙跑过来:不好了,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