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

发布时间: 2023-06-16
材料一:
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而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江苏扬剧等。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戏曲的故事题材十分丰富。《白蛇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众多剧作使人们在接受戏曲时的可选择性增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人的心境。同时从戏曲故事题材的衍变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的题材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手段,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立体,摆脱了其他艺术的单一形象。戏曲中的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让艺术以更加丰富的面貌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戏曲剧目《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与期待,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活跃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戏曲理应位列其中。当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时,它使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尚建、金士友《让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把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优良传统。陕西有戏剧和文学结合的历史传统,有丰厚的本土文学资源,有文学和戏剧相交迭的多重艺术市场,这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能够实现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相结合并取得共赢的基础。
演员濮存昕看完话剧《主角》后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树立了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建立剧目。”文学品质是戏剧审美的重要构成。戏剧与文学在作品的主题深处汇流,这是两种艺术样式互融的基础。而文学和戏剧表现形式、表现场域和欣赏对象的不同,又给再创作和再传播拓展了广阔的新 天地。
话剧《主角》保留了小说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样式间跨越性的创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使之与一个个演出现场实现鲜活的呼应。剧中人物在职业生活、命运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层境界中纵向开掘,使“主角”的审美意蕴得到深化。从而使一位演员的故事,成为生活中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发较为广泛的审美共鸣。
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又让生命在不断的撕裂中弥合、升华、成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剧把一个浸润着悲怆之情、悲剧之美的戏写出了人性的光亮;把一个阐释“为而不争”“成而不处”哲理的戏,写出了人生的温度。此外, 《主角》体现出舞台观念的求新求变。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场次隔断,几个关涉命运的大段落,按照主角的人生时序,以相关的传统剧目命名,不但象征着主人公的戏剧生涯,也用剧目暗示了其命运的苦乐。而小的情节板块则以人物和情节的流动,连带着环境和场景不问断地流转。导演对舞台上人群的戏剧功能作了充分开掘。人群组成可流动的、有生命的环境元素,有时构成墙和柱子,形成舞台隔断,完成物理空间的转换和人物心理的视角外化。有时若风与光的变幻,有时又能发声,“说”出众人的反应。虽穿插不断,气息一直在曲水流觞中贯通。视频文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观众,能够接受这种寓实转换、流态动感的舞台表达。
(摘编自肖云儒《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等戏曲凭借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源地优越的地理人文等因素,使其在地方及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性影响。
B.新时代戏曲的发展要在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只要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就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C. 流行歌手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来呈现戏曲音乐,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这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最为理想的路径。
D. 话剧《主角》之所以受到好评、获得成功,得益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有效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囿于常规,要让社会热点随着主题进行适时更新,并让现代的审美变化去配合创造新舞台。
B.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不应缺位;传统戏曲如果能够持续释放当代价值,便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C.话剧《主角》既保留了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对主人公境界的开掘层层深入,在舞台观念上也求新求变。
D.两则材料尽管论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当代戏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范例,值得思考借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国家话剧院改编老舍先生的传世名作《骆驼祥子》,作为压轴作品亮相首都剧场。
B. 著名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演,深受师生好评。
C. 戏剧家曹禺将小说《家》改编成的四幕剧,被认为是改编的典范和现代话剧的佳作。
D.根据经典小说制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冬奥会文化节代表剧作在北京隆重开演。
4.为什么说我国戏曲是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在校园艺术节到来之际,学校戏剧社拟将小说《促织》改编成一部悲剧。请结合材料二提出两条建议。(4分)



1.(3 分)
D(A项“发源地优越的地理人文等因素”错误,从原文可知是“符合”而非“优越”,选项偷换概念;B项“只要…就”错误,原文表述是“只有……才”,选项改变关系;C项“最为理想的路径”错误,原文表述是“理想路径”,选项夸大程度;D项来自材料二首段内容的整合,故选D项。)
2.(3分)
A(选项中“要让社会热点随着主题进行适时更新”和“让现代的审美变化去配合创造新舞台”均关系颠倒。)
3.(3 分)
B(从材料二来看,“用戏剧作品致敬文学”指的是将其他文学形式改编成戏剧形式,选项“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不属于改编其他文学形式,故选 B。)
4.(4分)
示例:①戏曲的故事题材丰富多样,可选择性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境,并引起情感共鸣。2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通过多元立体的表演形式,使其富有个性化的艺术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4分)
示例:①尊重《促织》的文学精神,保留小说思想主题和人物命运,把握小说、戏剧互融的基础。②挖掘《促织》中蕴含的悲剧意蕴,既让观众感受悲剧之美,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在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转中,以线上远程互动为主要特点的数字经济

材料一:在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转中,以线上远程互动为主要特点的数字经 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而加快制造业数 字化转型,大力 【查看全文】

2 你可能误解乡愁阅读答案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查看全文】

3 鸟失踪阅读答案-朱山坡

鸟失踪 朱山坡 (1)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父亲就不同了。 (2)父亲照顾那只鸟比女人照看婴儿还要周到,他把 【查看全文】

4 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

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为什么传统的钢笔、圆珠笔不能用而毛笔却 【查看全文】

5 京口漫笔阅读答案

京口漫笔 岑桑 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三座山各有特色:北固英挺昂藏,雄峙岸边,气势凛然;金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