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2-17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和内容,必须借助“新中介”的层层筛选与推介才能够到达用户。“新中介”的形态不一,但有相近的性质。总体上,“新中介”可以采集来源不一的资讯、图片、问答、文章、视频等内容,再通过信息聚合造就个性化定制阅读,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分享功能。
今后,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对标签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习惯以及访问次数的排序,从而更加顺应用户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基于个人兴趣,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如此一来,浏览记录将取代大众媒介,为用户设置议程;人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搜索记录和习惯牵引着前行。个人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渐行渐远,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意见自由表达”受阻。网络交往的平等,不代表话语权的平等。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网络精英阶层与权威信息源就成为受众的首选,他们对信息的垄断导致了多数人话语权的丧失。
同时,网络的信息流动造成了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即互联网没有主动给浏览者提供他们应当获得的内容,但人们意识不到需求这些内容,这也被称为“合理化剥夺”。
群体极化是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其含义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但在网络时代,随着个人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就减少了共同经验,不同意见群之间的冲突将会上升。当人们把不高兴看到的信息事先过滤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和同情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因此,社会黏性便会减少,共同体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
(摘编自《“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B.按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新新媒介”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它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C.在“推荐时代”,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的喜好和习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建构。
D.网民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实际上我们却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化了。
B.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C.个人获取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进行,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D.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演化为极端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
A.家长微信群B.淘宝购物首页
C.百度新闻检索与推送D.抖音视频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的具体表现。
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错误,与原文的表述“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相悖;
C.“促进了人们公共领域的建构”错,原文是“‘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D.“因此”错,原文是“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可见前后无因果关系。
故选B。
2.DD.“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表述绝对。原文是“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故选D。
3.A A.“家长微信群”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习惯组合在一起的群体。
故选A。
4.①“意见自由表达”受阻。②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③群体极化造成公众理性批判的缺失。④社会黏性削弱,破坏共同体维系。
5.①首先简述“信息茧房”的基本概念;②接着分析形成“信息茧房”的两个基础;③最后指出“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极大破坏。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2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3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6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