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一个网红,可以有多红?最近,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的现象引发热议

发布时间: 2020-11-24
材料一:
一个网红,可以有多红?最近,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的现象引发热议。在国外视频网站上,这个四川女孩拥有几百万粉丝,她的视频作品动辄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枇杷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
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静水流深,沁人心脾。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也正因为这样,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对李子柒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产生共情共鸣。直击人心的力量是永恒的桥梁。
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中国之美,有大漠戈壁的雄浑,也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有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也有静谧乡间的袅袅炊烟;有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也有细品香茗的慢生活。正如汉学家寇志明所说: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想找一条捷径去了解中国是不可能的。
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辛识平)
材料二:
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吸引外国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西方人熟悉的工业化语境,离大城市观众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当人们处在高压力的生活下无法逃脱时,他们看到了李子柒,‘哇,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其实放眼全球,最动人的故事永远都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
所以,李子柒火遍海外,并不在于她讲述了多么独特的中国文化,而恰恰是她展现的生活方式让海内外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种脚踏实地、田因牧歌般的生活,不仅使中国大都市里的焦虑人群心生向往,也同样抚慰着无数想要短暂逃避现实世界的外国观众。视频中所展现的浓浓亲情、劳动的价值、对自然的敬畏,也都能让观众共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无需承担“文化输出”的重任。但她的走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倒是值得文艺工作者深思。长期以来,“文化走出去”一直是困扰文艺界的难题。而这个90后农村女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讲述了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世意义的个体故事,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文化输出”。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用高铁、5G、英雄人物来说话,生动的个体、接地气的小故事,照样打动人心。
李子柒曾在采访中说过,自己拍摄短视频的初衷是为了让城里人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原生态的生活是怎样的。时至今日,估计她也不曾琢磨过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也提醒所有的创作者,跳脱那些空洞的说教,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表达真实的声音和渴望,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李子柒给“文化输出”加注新解》,李俐)
材料三: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器,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之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古典的呈现方式中充满了中国古典浪漫气质。
B.李子柒的视频精巧别致,与当今世界向东看的时代潮流相契合,展现了多元美丽的当代中国。
C.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吸引外国人关注的原因是其与西方工业化语境、大城市生活迥乎不同。
D.以呈现农耕文化为特征的“李子柒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子柒讲述的中国故事的价值体现在脚踏实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以及珍惜亲情、敬畏自然等方面。
B.李子柒未必意识到“文化输出”的重任,但其生动的个体、接地气的小故事引发人们思考如何让“文化走出去”。
C.以人性化、诗意化取胜的李子柒的作品成本低廉,影响巨大,说明宏大叙事、阐述大道理的视频制作已经落伍。
D.李子柒视频所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但以中国田园生活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观点的一项是(3分)
A.600岁“网红”故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B.说唱警花冯书婷在短视频中展示基层民警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事件,赢得了中国粉丝的点赞。
C.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
D.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胡昇通过网络直播向世界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变化。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
1.D(A项,原文是“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B项,原文是“李子柴的视频”与其他视频一起。C项,原文是主要原因)
2.C(“已经落伍”于文无据。)
3.B(题干侧重点并非中国观众)
4.①设问开篇,问题导入,引出关于李子柒的论述,调动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子柒视频火起来的原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③运用递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述李子柒现象,接着分析原因,后谈如何让世界了解多元中国,思路清晰。(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
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①顺应时代发展,用好新科技,如短视频、各种对外网站;②用独到的视角来讲述身边充满正能量的小故事、小人物,用动人的故事来感动外国朋友;③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展现中国特色文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2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3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4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5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