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那边去》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2-06-06
到山那边去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父亲指着基地宿舍对面的一座山,说:“我们到那山上去。”
“可是那里有什么?”我嚼着嘴里残留的饭粒,含含糊糊地问。
父亲沉吟片刻,又开口说:“山顶有一棵红色叶子的树,我们去看一下。”
我抬眼望去,眼前都是山,山上都是树。我们在一条山谷的谷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出去,看到的只会是山。父亲说的那座山与我们的直线距离大约有五公里,算是其中比较低矮的一座,刚好正对着宿舍楼的大门。我用力去分辨,在一片深绿色的树丛中,隐约有一株叶子是暗红色的树,但是并不分明,因为大片裸露的泥土也是红色的,而且是一种鲜艳的赤红。
我们越过门口的操场,两次。那是士兵们用来训练的地方,当初大概是用推土机把泥土推到四周,平出一块地来就算是操场。泥土沿着跑道堆了高高一圈,我们径直穿过操场,笔直地朝着那座山进发。途中我们两次翻过泥土夯成的围墙。那些土没有夯实,不断落入鞋子里,我们脱下鞋抖了两次,第二次抖鞋的时候,我发现鞋垫已经被泥土染成红色,而那座山依然那么遥远。
经过一间变电站的小屋之后,我们很快就进入荒野。周围再没有人造建筑的痕迹,只有低矮的灌木和茂密的草丛,中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头。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惊起蛰伏在草丛中的昆虫。有些蚱蜢体形很大,猛然跳起,扇动翅膀发出“沙沙”声,在空中一个急转就扎进远处的草丛,就像一团急速移动的灰雾。这时候我们很难继续保持直线行进,因为到处都有大片的鬼针草,只要经过就会被挂上一身种子,我们只好不断绕行。
父亲说:“是牛。”我知道他的意思,这些鬼针草的种子是周围农民放牧时,自家牛羊从远处带来掉落在这里的。我们在这一段路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始终低着头,不断在石头和鬼针草之间绕路。等到终于抬起头来,我们已经置身于山脚。
此时天色依然明亮,足够我们找见隐藏在草丛里的小路。虽然所有的山看起来都荒无人烟,只有鸟和昆虫出入其间,但如果走到近前,就会发现山民在这些大山之间穿梭——或者放牧,或者赶集,又或者走亲访友。于是,在长草之下,隐藏着他们用脚走出来的小路。那些小路蜿蜒曲折,往往沿着山势向最为平缓的地方延伸——有时候他们会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背篓赶路,需要一条不那么陡峭的路,所以宁可在山上不断盘旋下降。从小路上也可以看出曾经走过的人性格如何,有些地方非常粗暴地出现一条快速下降的捷径,泥土因为鞋底的摩擦而留下一条深沟,直接通往更低处的山路,却也因此减少了一个转弯。
我们在长草丛中沿着小路攀登,很快周围就都是比我高的树丛。由于看不见山顶的景象,我只有回头去看山脚下遥远的操场,据此大概猜测自己此刻所处的高度。树丛中非常安静,只有很小的虫子不断在面前横冲直撞。我跟在父亲身后,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看着深色的汗渍慢慢出现在他绿色的军衣背心上,然后朝着腰部扩散。我们身上散发出浓烈的汗味,吸引来的蚊子在我们头顶不斷盘旋,直至变成一团黑色的烟云。父亲用刀砍了两根细而长的树枝,我们一边走,一边举着树枝在头顶不断做小幅晃动。树枝发出“呜呜”声,从蚊群中反复穿过,蚊子就像小雨点一样落下,落在衣服上会有轻微的“啪啪”声。黑色的烟云很快变淡散去,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蚊子还在不断从远处赶来。
我们终于抵达山顶,那里只是一片平淡无奇的缓坡。既没有树丛,也没有长草,就是一片草坪而已,中间散落着牛粪,应该经常有牛群在这里休息。那棵红色的树在草坪的下缘,我们抵达时天色已经渐暗,但是,在夕阳下它红色的叶片仿佛正在燃烧,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红。父亲说:“真的是漆树。”说完,他掐掉树叶的嫩芽,放在嘴里嚼,并且示意我也尝尝。
漆树芽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没有回甜,也没有香气,只有植物的味道,我猜那就是漆树的滋味。我们家有漆树油,是用它的种子榨出来的油脂,按照本地风俗应该用它来炒鸡肉。我尝过,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这是我第一次吃漆树叶,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太阳在群山之间又落下去一些,山风四起,从这里看过去,群山仿佛落入粉色、金色、淡青色和黑色的重重帷幕之后,而我们正在没入彻底的黑,连漆树也渐渐失去红色而变成暗金色。我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父亲凝望远方,然后缓缓地回答:“看看。”
我们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嚼着嘴里的树叶,站在山顶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在阳光照耀下,我们回到起点,蓦然回首,原来这就是世界最初的模样。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文本二:
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外在的家,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但现代人通常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理解自然、要求自然,将人类从自然中分隔出来,颠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抗争,同时也遭遇着自身的精神危机。
如果人类能够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种种利害关系的羁绊,以平等的目光审视自然,不执著于自我而回归自然,如此,不仅保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守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也要求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从而进入一种自然的境界,即走向一种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创造之路,找到真正的心灵归宿。
——中大网校论文网2013年5月30日发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仅用寥寥几笔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加深读者的文本的印象与兴趣。
B.文本一在描写山中景物的同时又穿插了“我和父亲”的状态,显得文本真实而有情感。
C.文本一中对话内容极其少,但是发生对话时对推动文本情节与中心从模糊到凸显起了重要作用。
D.文本二中“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在文本一中“我和父亲”到山的那边去得到体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树丛的矮到高也预示着文本情节的发展,中心主题的逐步彰显。
B.文本一的情节没有波澜起伏,而是移步换景,简单而真实,同时也对自然观的描述更清晰。
C.文本二是文本一的卷首语,那么这期杂志的主题可以是“回归自然”,也可以是“心灵归宿”。
D.文本一末尾父亲的“看看”,简单的两个字,既能品出父亲此行的真实目的,又体现岁月的沧桑。
8.“我们就这样谁也不说话,嚼着嘴里的树叶,站在山顶看着太阳慢慢落下。”这句话作为选文结尾可谓是精妙之处突出,请你结合文本赏析此句话。(4分)
9.有人评价文本“中心之凸显隐晦,情感之细腻到位,现实之情怀深悟”。请你结合本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6.C(3分)(不是所有的对话内容都中心从模糊到凸显起了重要作用,如:父亲说:“是牛。”)
7.B(3分)(本文对自然观念的描述在前文都没有怎么提及,而且文本的中心是隐晦的,只有品读结尾处才清晰)
8.①从描写上,本句从视觉角度出发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耐人寻味,又从动作描写的角度,侧面突出了我和父亲对此景的喜爱。②从结构方面出发,开头到那边去,结尾看夕阳下落,收尾呼应,结构严谨,有明显的时间逻辑顺序。③从中心角度出发,以夕阳落山图进一步升华主题,既有我和父亲的温情,对过去怀念,又有回归自然的本质。
【评分标准】从三个不同角度回答可得分,重复角度不得分,一个角度2分,任意回答两个角度即可得全分,最后得分不超过4分。
9.①文章中心是随着文本一步步才揭示的,从山脚到山顶,从荒野到树丛,到山的那边去都是为了回归自然,同时回归自然路上有着对过去的怀念,父子的温情,中心是隐晦的。②但是情感也是细腻的,文本以对自然的热爱返璞归真为主线,穿插对过去描写,同时父亲带着儿子到山那边去,父子共同赏夕阳,都体现了父子情,过往情等细腻情感。③而这现实之情则是文本的启示作用,作者通过写和父亲到山上这件事,启示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珍惜当下生活与情感。



相关阅读
1 《一汤陈》阅读答案-2019年中考阅读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 【查看全文】

2 芦花荡阅读答案-孙犁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查看全文】

3 鸟又飞回来了阅读答案-京格格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 【查看全文】

4 开镰阅读答案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 【查看全文】

5 火光在前(节选)阅读答案-刘白羽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我们命令你们:奋更前进 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 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 【查看全文】

6 《相马》阅读答案-郑俊甫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