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六盘阅读答案-张承志

发布时间: 2020-02-06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六盘山以及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
B. 第②段写的是作者的人生感悟,重在抒情和议论。但从全文看,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段是可有可无的。
C. 作者在顺着崎岖小路向上攀登六盘山时,回忆了近二十年前在岷山山路上遇到的一位农民,意在表现自己此次登山的寂寞心情。
D. 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岷山印象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作者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他过得很不如意。
5.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


4. A 
5. ①紧扣标题,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就是六盘山之行,所以说离开了六盘山,严冬远行的计划就结束了;②结构上照应第①段“我们的心在六盘”一句,使文章首尾呼,结构完整;③六盘山之行唤醒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印象,使作者收获了启示、踏实和宁静,更加有效地表达了作者对六盘山的感激之情。 
6. 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曾经沉睡的、承载了作者的一份青春和历史的可贵的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回顾了二十年的经历,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③六盘山的沉毅带作者穿越尘世的浮华,给予作者的心灵以踏实的宁静;④六盘山是性格坚忍的岷山农民与哲合忍耶回民的物化,是作者心中印象的本源,向作者昭示了一种坚忍、质朴、刚强的民族精神。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但从全文看,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段是可有可无的”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写六盘山以及议论和抒情作了铺垫。C项,“意在表现自己此次登山的寂寞心情”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D项,“作者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他过得很不如意”错误,这一分析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联。从文中来看,“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这句话是说离开六盘山,严冬远行的计划就已经结束了,由此说明本次写作的重点就是六盘山之行,结合上文“我”感激六盘山的原因来看,六盘山之行唤醒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印象,使作者收获了启示、踏实和宁静,由此可见六盘山对于“我”的意义,“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六盘山的感激之情,而且文章的标题“雪中六盘”已经交代了写作的中心,故第五段这一句感叹回扣标题;从结构上来看,第一段结尾说“我们的心在六盘”,这与第五段的划线句一样,都肯定了六盘山对于我们的意义,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记,两处内容形成呼应。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要想把握“感谢六盘山”的原因,研读文本是基础,可以到文中圈出直接表露“感激”之情的句子,也可以圈出作者从六盘山或六盘山之行获得的启示或内心受到的震撼,根据这些内容作答即可。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如第三段“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六盘山唤醒了“我”曾经沉睡的、承载了“我”的一份青春和历史的可贵的印象;如第四段“所以我感谢六盘山。……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六盘山让“我”回顾了二十年的经历,给“我”以生命的启示;如第六、第七段,“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六盘山的沉毅带作者穿越尘世的浮华,给予作者的心灵以踏实的宁静;如第三段,“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六盘山上性格坚忍的岷山农民让“我”感受到坚忍、质朴和刚强。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时,要力求避免下面几个误区:①忽文本材料,只就题解题,或只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②肤浅地了解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③没有个性化阅读和独特的认知,只是人云亦云。④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味多元,没有界限,甚至是胡扯。



相关阅读
1 发现大地的星星阅读答案-迟子建

发现大地的星星 ①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人们做晚饭时,得点油灯或蜡烛。但这样的光明是耗钱的,所以为着节省,一般的 【查看全文】

2 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 阅读答案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查看全文】

3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朱光潜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 【查看全文】

4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阅读答案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②中 【查看全文】

5 水墨周庄阅读答案-王剑冰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 【查看全文】

6 家园如梦阅读答案-山珍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