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阅读答案与解析-阿来

发布时间: 2019-10-11

阿来
我出生在青藏高原,在草原黄黄绿绿的更迭中寂寞成长,即便后来离开了故土,那空阔与浩大犹在眼前,但那是藏人的草原。蒙古人的草原,也分时分片去过一些,不知为什么却独留下了传闻中最美的这片呼伦贝尔草原,直到今天才涉足其间。
草原景观,无非就是草的铺陈与连绵,这一片与那一片,除去上面稀疏的人文附着,并不相差太远。所以,一不带相机四处取景,二不无故惊叹。每到车辆停下,只是信步走入草地,或坐着或躺下,任听寂?与瀑布一样的阳光倾泻而下,把在城市里,在名利场中因各种风云际会而放大很多倍的自己立即缩小成天地间小小的一点。
这时的人,会有不叫思想的智慧,会有一些情绪,难以分辨是该叫做欣喜还是忧伤。想必,这是最初的古人们常常感觉到的吧。想必,我们先人们最初的智慧也就是这样生长出来,然后,就像水里的盐、地脉中的宝石就这样慢慢结晶。
可惜,我们已经不是古人了。
今人区别于古人一个最大的标志就是,什么不算计,到了草原上,一个较为切近牧民生活环境的地方,什么值得算计的都远离了,我们就来算计时间。于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羊,被时间的鞭子驱赶着,被看到了好风景却又担心错过了别处好风景的焦虑驱赶着,四处奔波。总是因与生俱来的紧迫感,并不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欣赏美景,进而与自然静静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点时间。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从这片草场到那一片草场,从这一个湖到那一个湖,从这一地方到那一地方的路上。而在这片草原上,也和现实一样,一条展开的路,总是有这里那里在整修,使行程不能顺畅,使在路上的人永远不能预估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的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并不是每一个需要整修的地方都需要把路全部堵死,但修路的人偏偏就喜欢把路全部堵死。而且,修路人看到堵在路上的人们露出焦急万状时会露出快意的神情。修路与堵路,修路人看到行人被堵而流露出莫名快意,也许正是当下社会生态的某种奇妙的隐喻。在这样一件事情中,谁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不论是堵路的人,还是被堵的人。但在这些素不相识的同胞之间,一种彼此敌视的情绪暗暗生长起来。
就是这种莫名滋长的情绪,就足以使人不能真正体悟草原。每天有多少人奔向不同自然或人文的景点,但仅仅在吃,在住,在路上,已然就失去了平和愉悦的心情,又何谈人文的教义与山水的熏陶?
所以,当我走上这片草原的时候,最多就能用两个字:细看。因为对草原风景的熟稔,我的细看不是宏观的风景。宏观不只是一种视角,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整个文化心态处于一种相对自由而开放的状态。于是,真的就只是去细看一棵棵,一丛丛的草。
所以如此细看,还因为在这片陌生的蒙古人的草原上,看到很多熟悉的藏人草原上的草,那些生长在纬度更低海拔却更高的地方的草。这些草大都是生长健旺的禾草科的草,营养丰富的豆科的草;还有那么些招摇在草中的花,紫的龙胆、雪青的凤毛菊、一簇簇的狼毒花、一穗穗的紫菀。有了这些熟悉的花草,这片草原就成了熟悉的,可以随时放倒倦怠身躯的草原。就是这些普通的草,这些众多的花,叶与茎、根与须相互交缠,树那么英雄气地孤独地一动不动的时候,低矮而顽贱的草们却一点点铺满了旷野荒原。总是喜欢这样富于象征意味的景象;总是喜欢看到弱小无声者因众多而显得声势浩大!
阳光普照众多的草,连绵的草,真的就像是无边的大海。本来是风推动了草浪与光波的涌动,但看上去,倒是草推动着行走其上的风。真的,草,或者说如草之民,真有可能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推动了世界。而且,不管是从寂?中醒来,或者未曾醒来。
(取材于阿来的《看见》,有删节)
16. 面对大草原,作者思绪万千,联想到哪些内容?
17. 作者将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18. 请就文章结尾画线句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
16. ①有草原的铺陈与连绵联想到个人的渺小,生出对先人的智慧与情愫的感慨,从而联想到今人的算计。
②由今人的算计联想到国人现在的社会心态,彼此敌视的情绪。
③由蒙古草原上的蒙古草与生的特点青藏草共生的特点,联想到草弱小无声,因众多而声势浩大,进而联想到的是如草之民有可能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推动了世界。 
17. 古人与今人的对,突出强调说明今人状态的原因。抑此扬彼,说明当下国人情绪变得敌视、紧张,失去平和愉悦的心态,国人在旅游上热衷于山水景点,是缺少对自然的亲近和体悟所致。 
18. ①赞同这个观点。这是作者来自草原获得的启示。因为作者“细看”和“发现”,“弱小无声者因众多而显得声势浩大”“本来是风吹动了草浪与光波的涌动,但看上去,倒是草推动着行走其上的风”。这种观点值得点赞,醒和未曾醒就是“草民”的特征和状态,有人以此鄙视“草民”,忽视“草民”的心声。造成“精英”与“草民”的对立,社会出现割裂。而作者却发掘、认识、肯定了草民”的价值:不管如何,只要是草或“草民”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不以你觉悟不觉悟为转移。因为它的广泛和底层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念是一致的。
②赞同部分观点:“草民”因广泛、在底层而有巨大力量,如若“草民”是“未醒”,也就是未有自觉,那这股力量有时也是很可怕的。也可能是盲从的力量,破坏的力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给社会带来破坏就是证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主要内容进行具体把握,从文本中“草原景观,无非就是草的铺陈与连绵,这一片与那一片,除去上面稀疏的人文附着,并不相差太远”“今人区别于古人一个最大的标志就是,什么不算计,到了草原上,一个较为切近牧民生活环境的地方,什么值得算计的都远离了,我们就来算计时间”“宏观不只是一种视角,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整个文化心态处于一种相对自由而开放的状态。于是,真的就只是去细看一棵棵,一丛丛的草”“总是喜欢看到弱小无声者因众多而显得声势浩大”等内容可以具体把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把握,作者将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是为了通过对比,强调今天人们的一种状态特点,说明当下人生活的一种意趣,进一步强调当今国人缺少对自然亲近的一种体现,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结合文本,在文章的3—6段,作者用古人和今人进行比较,觉得如今的国人缺少像古人一样亲近自然,寄情于自然的一种情绪,一种情怀,在去往大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被一种人为的东西所羁绊,并不能真正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当然也不能感悟自然了!作者拿古人与今人对比,主要是扬古抑今,突出今人与自然的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敌视。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把握,“真的,草,或者说如草之民,真有可能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推动了世界。而且,不管是从寂?中醒来,或者未曾醒来”表现出的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的启示,强调的是一种思想内涵,如果赞同,可以从这是自然的状态等角度分析;如果只是部分赞同,则可以从历史角度上进行佐证,突出一种力量的意识状态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阅读
1 发现大地的星星阅读答案-迟子建

发现大地的星星 ①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人们做晚饭时,得点油灯或蜡烛。但这样的光明是耗钱的,所以为着节省,一般的 【查看全文】

2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朱光潜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 【查看全文】

3 家园如梦阅读答案-山珍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查看全文】

4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阅读答案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②中 【查看全文】

5 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 阅读答案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查看全文】

6 水墨周庄阅读答案-王剑冰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