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饮烟阅读答案-胡宗波

发布时间: 2019-06-02
背叛饮烟
胡宗波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2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语言朴实生动,自然隽永,善用比喻等修辞,却没有斧凿痕迹,形象贴切,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B. 父母辛苦的劳作,同村人的冷嘲热讽,我离家之后的“无根状态”都是我“背叛炊烟”的“成本”。
C. 文中划线的句子将我怀揣希冀归乡,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对比,表达出我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D. 作者说“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有着非常强烈地排斥。
30. 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1. 文章题目叫“背叛炊烟”,其中“背叛”是何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背叛”的看法。

【参考答案】
29. D
30. 写出了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不被理解做铺垫。
31. (1)“背叛”的含义:①“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以知识改变命运,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②写出他失去故乡的孤独与愧疚:③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2)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本题D项,“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表述不正确,作者并无此意。故选D。
【30题详解】
此题考查段首在文中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结构角度: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本题“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写出了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手法上,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另外,为下文我们不被理解做铺垫。
【3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实际,对问题做个性化解读。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本题理解“背叛”的含义,可由浅入深。从“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总结出“‘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以知识改变命运,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总结出“他失去故乡的孤独与愧疚”;“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总结出“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这种“背叛”的看法,可以认为“背叛”实质是一种进步,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背叛,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对“炊烟”的背叛,代表现代文明的进步。对有些老旧的传统我们不必过分留恋、怀念,还是应该往前看。



相关阅读
1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阅读答案与解析-张抗抗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抗抗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杨花飞 【查看全文】

2 《千年书香落闲花》阅读答案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 【查看全文】

3 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阅读答案

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 【查看全文】

4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阅读答案-迟子建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①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 【查看全文】

5 《米缸山下播绿记》阅读答案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 【查看全文】

6 《蒙自杂记》阅读答案-朱自清

蒙自杂记 朱自清 ①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②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