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阅读答案-李敬泽

发布时间: 2023-04-18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注】李敬泽
在北京,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拾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它们栖息在宫殿的最高处。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而且,日复一日,它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如果他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使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所以,如果让我为我理想中的作家选一个吉祥物,我选北京雨燕。
但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大地管不住他,人间的权力和琐碎管不住他。就是这样一只猴子,载上了金箍,跟着唐僧去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终于望见了西天灵山。《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必须走"本路",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行者那样的作家,他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他飞在高高的“云珞”。李白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谪仙人”,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蹒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早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混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黑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比喻,北京雨燕和行者。有的作家,比如李白和曹雪芹,他们是雨燕。有的作家,比如杜甫,他是行者。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掉过头去重新想到曹雪芹。刚才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也是行者。他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好吧,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遇到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注】本文是《十月文学之夜》晚会上,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作者的发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最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7.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是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8.文中“云路”和“本路”的含义各是什么?二者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6分)



6.D解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错,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7.A解析:A项,“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理解有误,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8.答案:①“云路”原指行者悟空驾着筋斗云在天空飞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浪漫主义精神)仰望天空,向着广大高远的人类精神生活高处飞翔的创作之路。②“本路”原指唐僧师徒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经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关心人间烟火,努力在大地上行走、跋涉的创作之路。③两者是一个理想作家不可或缺的两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
9.答案:①语言生动灵活。比如对雨燕形象的刻画和对“云路”“本路”的界定,用语生动、灵活。②手法灵活多样。文中综合运用虚实结合、比喻、象征等手法,笔法灵动,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③线索明晰,形散神聚。全文围绕“理想作家的比喻”这一核心话题,以“雨燕”和“行者”为线索,关联古今,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条理清晰而富有逻辑。④意境深远,主题深刻。文章塑造“雨燕”“行者”这两个形象,让“雨燕”飞翔于天空与作家追求高远精神相辉映,让“行者”脚踏实地,感受人间疾苦,表现了作者对作家怎样履行职责的深沉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相关阅读
1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阅读答案-顾晓蕊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 【查看全文】

2 樱桃红了阅读答案-邹龙权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恰好母亲来电话了。母亲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甜又红,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 【查看全文】

3 目光里的松阳阅读答案-彭程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 【查看全文】

4 钱塘江尽到桐庐阅读答案

钱塘江尽到桐庐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 【查看全文】

5 《歪儿》阅读答案

歪儿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 【查看全文】

6 青鸟(节选)阅读答案-[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青鸟(节选)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② 间樵夫小屋的内部,简陋,乡土气,但绝非惨不忍睹。壁炉里煨着火。厨房器皿,衣柜,大面包箱,挂钟,纺纱机,水龙头,等等。桌上点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