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秤》阅读答案-鲁敏,标题“时间秤”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5-23
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不过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上写的《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的《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美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菜、柳亚子、端木蕻良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随后又历经着种种的政治变幻,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并且,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菜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节选自“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特别奉献专辑”)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是对萧红作品的高度概括,其作品“看得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
B. 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情况导致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列举这种种看似偶然聚合的因素,表达了深切的叹惋之情。
C.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的意思是,作者在假想萧红并未早逝而是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之后,认为前面对萧红的赞誉过度了。
D. 作者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阅读量小,不能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认为写萧红既难以把握又可能有风险,因而迟迟不愿动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萧红短暂人生的厚重丰满,其中“特别”二字意在突出其人生的独特。
B.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字都还没写出来呢”一段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萧红创作成就的伟大。
C. 文章穿插的内容中引用一位前辈的话“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意在表明他对“我”的创作现状的不满。
D. 文章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主体部分既有对萧红一生的追怀也有对其命运的假设,内容丰富,情感强烈鲜明。
8. 标题“时间秤”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 文中假想了萧红未死的两种结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6. B  
7. C 
8. ①时间像杆秤,具有宏阔性和精准性,能客观公正地衡量世间万物。②时间这杆秤可衡量评判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高下优劣。③萧红的才华和优秀作品,在文坛上经得起时间秤衡量。(答出两点即可) 
9. ①第一种结局是,萧红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文学创作,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萧红的敬爱、对其早逝的痛心,也突出了其早逝对于文学界造成的巨大损失②第二种结局是,萧红搁笔不写或写作平平,甚至躺在原有成就上被奉若神明。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借此表达了对萧红生命戛然而止的释然。③这样的设计安排,既便于表达作者对萧红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又使行文跌宕富有变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关阅读
1 乡土情结阅读答案-柯灵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 【查看全文】

2 《晒晒暖》阅读答案-琦君

晒晒暖 琦君 ①我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乡里人管晒太阳叫晒晒暖,两个晒字,似乎有一份土气,也多一份淳朴的农村情味。说着这三个字,也越加使我怀念阔别十五年的故乡,和在故乡矮 【查看全文】

3 斜风细雨品枯荷阅读答案

斜风细雨品枯荷 国人爱花由来久矣。在千百年的传统风俗中,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文人雅士到俗子凡夫,人们对花草林木的喜爱,往往源于婀娜别致处,清雅飘香来,因此那些姹紫 【查看全文】

4 北方的河阅读答案-张承志

北方的河 张承志 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眼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协。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解放 【查看全文】

5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阅读答案-杨遥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 【查看全文】

6 《难忘梅朵》阅读答案-

难忘梅朵 罗达成 我加盟《文汇月刊》之后,发现之前听到的梅朵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评价很不公道,梅朵是由百分之几的暴风雨与百分之九十几的春风细雨构成的,金刚怒目是偶发,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