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阅读答案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1) 很多年前,在南中国的一个偏远小县,一个小男孩常常孤独地坐在草地上,久久地仲望高远、深邃的夜空。
(2)这男孩总想知道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
(3)这是过去无数中国孩子在童年时代永不会厌倦的保留节目。这个男孩不同,他将这个节目演进了自己一生。
(4)他叫欧阳自远。
(5) 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了。
(6)家人希望他像父辈一样悬壶济世。医生的饭碗不但吃得很稳当,也端得很无愧。父辈的话,于他第一次如秋风过耳。
(7)欧阳自远报的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那个年代,地质勘探队被称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他要参加”游击队”,为祖国去找找石油。
(8)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卡特总统通过他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两件礼物:一面中国国旗,曾由“河波罗”号带上过月球;另一件是由“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一块岩石样品.,样品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其上盖有一面凸透镜,起放大作用,让岩石看起来有大拇指指护盖般大,可实际上只有1克重。
(9)“阿波罗”飞船曾经六次成功登月取回岩石。美国方面没有告诉这块小岩石是哪—次登月、在月球上哪一个地方采集的。领导人从布热津斯基手里接过它的时候,不啻于接过了一条谜语,这是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的叩问。
(10)领导人随即问中科院,有谁能搞清这块石头?
(11)中科院说,有人,这人在贵阳呢,叫欧阳自远。
(12)于是,地球化学所立即派人到北京取回了这块月球岩石,又交到欧阳自近手中。他的心情,恰似“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在欧阳自远看来,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高潮,呈现出—条非常清晰的轨迹。
(14)由“阿波罗”时代的“政治与科学兼具之旅”上升到“太空应用之旅”开发与利用月球资源,将成为月球探测的主旋律。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则是人类居住的地球正遭受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等方面的空前"劫难”。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以保如地球的同时,向太空开拓生存空问,索取资源与能源,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远大战略目标。
(15)欧阳自远提出建议,我国戽该并展月球探测工程。
(16)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接受了欧阳自远团队的报告。
(17)我国探月的战略与长远规划,不仅仅要在两院院士层面中进行论证,还要经受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航天集团公司、各相关高校等多方面的答辩。也就是说,这个方案每往前走一步,都得经过“三堂会审”。
(18)欧阳自远像是春秋时代坐在牛车上游走于各国间的"名嘴”苏秦、张仪,对待不同的对象,他得有一套不同的说辞。对科技人员,得鞭辟入里,言简意賅;对官员们,得通俗畅晓,不厌其详;对有着利益考量的企业家,多讲双赢,动之以情。
(19)他并不是个工于言辞的人,这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
(20)他本是个喜静不爱动的人,这几年却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地的飞机,来回奔忙于北京、贵阳两地,论证会开得最密集时,他一个星期两三次来回。
(21)那年年底,一份十分厚重的报告送进了中南海。
(22)中南海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
(23)当晚,欧阳自远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请团队成员去一家餐馆里小酌。人人高举酒杯,他的喉结脱兔般地窜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丁今天,我们很……幸运。
(24) 一片光影闪闪。也许是灯光在酒杯里摇曳,也许是泪影在灯光里婆娑。
(25)得知丈夫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邓筱兰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
(26) “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七十岁的人了,回到家就是进书房,看书、查资料、上电脑,家里的事他什么都不管,怎么都可以凑合。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什么菜,烧得怎么样,他也无所谓,做熟了就行,好的赖的,什么样的都能吃。
(27) “穿衣服,恨不能天天穿同一件,哪件拿顺手就拿哪件,冬天不知添衣,夏天不知减衣。我们家洗脸毛巾、洗脚毛中,我给他讲一百遍,他都会弄混了。
(28) “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只晓得大概多少岁。”
(29)“你要问他多少工资,他也不清楚”。
(30)有时候,我要把家里的事情跟他说说.,说半天他好像没听见。我问他,你知道我在和你说什么事么?他说,啊,你再说一遍也。可做他自己的事情,精神总是特别好,特别专注,记忆力好得我都吃惊,尤其走写个报告,从头到尾,什么数据都讲的清清楚楚。
(31)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相关链接:欧阳自远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他曾成功推动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他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与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正是拥有二个又一个梦想,欧阳自远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
(《人物》2017..09.21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7. 下列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总想知道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是过去无数中国孩子在童年时代永不厌倦的课题,欧阳自远却把这个课题研究了一生,故而显得与众不同。
B. —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一个“喜静不爱动的人却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地的飞机”,欧阳自远为了推动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的实施,竭尽全力。
C. 生活中诸多的“分不清”与做自己的事情时时'清清楚楚”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他专心一念,心无旁骛,探月工程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D. 欧阳自远为了我国揮月工擇,每往前走一步都困难重重,都得经过“三堂会审,可见当时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等多家单位对这项工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搐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欧阳自远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側面生动再现了嫦娥之父的风貌。
B. “一片光影闪闪》也许是灯光在酒杯里摇曳,也许是泪影在灯光里婆娑,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推写了欧阳自远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实施终于得到中南海批准时的激动心情。
C. 欧阳自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欧阳自远。
D. 因为欧阳自远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府:以他能够拥有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E. “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只晓得大概多少岁”,“你要问他多少工资,他也不清楚”,欧阳自远妻子的话,从侧面反映了他本关心家人,家庭观念淡漠的缺陷。
9. 欧阿自远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国的媒娥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7. D 8. DE
9. (1)欧阳自远是我国第一个提出我国应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建议的人。(2)他带领他的团队制定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报告。(3)他是为实施我国的探月工程梦想执着一生的人,他专心一念为我国的探月工程做奉献,甚至忘掉了饭食的味道,忘掉自己孩子的年龄。(4)他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他曾成功推动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所以他才会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D项,“欧阳自远为了我国探月工程,每往前走一步都困难重重,都得经过‘三堂会审’”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十七自然段,原文说“这个方案每往前走一步,都得经过‘三堂会审’”。且“当时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等多家单位对这项工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相关信息。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D项,因果颠倒,应该为“因为欧阳自远能够拥有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与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的一个又一个梦想,所以他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
”。E项,“反映了他不关心家人,家庭观念淡漠的缺陷”说法错误,欧阳自远不是不关心家人,也不是家庭观念淡漠,而是一心扑在探月工程上。故选DE。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欧阳自远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国的媒娥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欧阳自远提出建议,我国应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接受了欧阳自远团队的报告”“中南海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什么菜,烧得怎么样,他也无所谓,做熟了就行,好的赖的,什么样的都能吃”“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他曾成功推动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他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欧阿自远会被誉为“中国的媒娥之父”的原因。



相关阅读
1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 【查看全文】

2 传奇女子——林徽因 阅读答案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查看全文】

3 秋瑾的孤独阅读答案

秋瑾的孤独 蒋勋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别。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 【查看全文】

4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 【查看全文】

5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阅读答案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 【查看全文】

6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阅读答案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