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阅读答案

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
①“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②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直面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
③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④“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⑤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
⑥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
⑦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
⑧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
⑨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
⑩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⑾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⑿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
B. 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C. 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
D. 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B. 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C. 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
D. 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
E. 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
9. 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AC
9. ①施平年轻时就立下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并为之奋斗一生。②施平在高校工作的时间里,大胆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绩。③退休后仍然牵挂儿时梦想,到西北去植树造林,还学会了摄影。④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对未来的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希望,理念超前。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项,“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项,“也因此而入狱”理解不当,他入狱的原因是被卷入1957年的“反右”运动;D项,“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无中生有,他年轻时学过美术,但文中并没有明确是否涉足过摄影;E项,“拆除围墙”错误,原文中的“拆除围墙”是开放办学的形象说法,并不是指拆除真正的围墙。故选A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施平先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从小就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一种决心和态度,他也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并为此奋斗终身,在大学工作期间他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始终关注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相关阅读
1 传奇女子——林徽因 阅读答案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查看全文】

2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阅读答案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 【查看全文】

3 秋瑾的孤独阅读答案

秋瑾的孤独 蒋勋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别。 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他的 【查看全文】

4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 【查看全文】

5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阅读答案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 【查看全文】

6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阅读答案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