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发布时间: 2022-05-07
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将佐皆以为不可。江夏相袁乔劝之曰:“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合也。今为天下之患者,胡、蜀①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势无道,臣民不附,且恃其险远,不修战备。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似是而非。胡闻我万里远征,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有侵轶,缘江诸军足以拒守,必无忧也。”温从之。十一月辛未,温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譙王无忌伐汉,使袁乔帅二千人为前锋。三年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福、从兄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埼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模。议者欲分为两军,异道俱进,以分汉兵之势。袁乔曰:“今悬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则大功可立,不胜则噍类无遗。当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温从之。留参军孙盛、周楚将羸兵守辎重,温自将步卒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坚众自溃。势悉众出战于笮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寻舆榇面缚诣军门,温解缚、焚榇,送势及宗室十余人于建康;引汉司空谯献之等以为参佐,举贤旌善,蜀人悦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有删改)
【注】①胡、蜀此指后赵、成汉政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
B.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
C.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
D.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汉兵散走归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迎诣温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未,属于干支纪日。由子、丑、寅、卯等十天干和甲、乙、丙、丁等十二地支相配而成。
B.参军是“参谋军务”简称,最初是臣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C.进鼓:中国古代军队前进则击鼓,鸣金则表示收兵。主要作用是保持战斗队形,减少伤亡。
D.舆榇面缚,即把棺材装在车上、反绑着双手面向胜利者,是古代君主战败之后的投降仪式。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温欲伐蜀,部将僚佐都认为不可,袁乔则劝说桓温谋大事应当胸有成竹,不必等众人意见完全一致,并向桓温分析了伐蜀的可行性。
B.昝坚不听诸将意见,独自率军去犍为拦截晋军,等到发现和桓温行军路线不同再回师时却为时已晚,率领的军队也因军心涣散不战自溃。
C.桓温听取袁乔建议,集中兵力直指成都,最后在笮桥与蜀军展开激战,虽初战不利,但因为军队士气旺盛、袁乔督战有力,最终大败蜀军。
D.桓温灭蜀后,善待国主李势,将他及其宗族十余人送往建康;又选用蜀旧臣谯献之等人为参佐,推举贤人,表彰善事,赢得了蜀地人心。
13.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似是而非。

(2)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福、从兄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



10.(3分)C
11.(3分)A【解析】 “由子、丑、寅、卯等十天干和甲、乙、丙、丁等十二地支”有误。应为“甲、乙、丙、丁”十天干,“子、丑、寅、卯”十二地支。
12.(3分)C【解析】 “但因为军队士气旺盛”说法有误,原文为“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
13. (10分)
(1)议论政事的人害怕我军西征之后,胡人一定会窥探觊觎(乘虚而入),这种说法似乎正确实则错误。
【评分意见】“窥觊”“是”“非”各1分,大意通顺2分,满分5分。
(2)蜀汉国主李势调集大军,派遣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前将军昝坚等率领军队,自山阳赶赴合水。
【评分意见】“发”“将”“趣”各1分,大意通顺2分,满分5分。

参考译文
安西将军桓温将要征讨成汉,部将僚属们都认为不可行。江夏相袁乔劝说桓温:“谋取天下的大事,本来就不是常人的见解能够认识的,有智谋的人胸有成竹,不必等众人的意见完全一致。现在成为天下祸患的,只有后赵、成汉两个敌人而已。成汉虽然地势险要,但与后汉相比力量薄弱,想要除掉祸患,应当先选择容易夺取的一方。李势无道,臣民离心,而且倚仗国家险要偏远,平时不作战争准备。议论政事的人怕我军西征,胡人一定会乘虚而入,这种说法似乎正确实则错误。后赵听说我们万里远征,会以为国内有准备,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即使率军侵犯,沿江军队也足以拒敌,不用担心。桓温听从了袁乔的意见。十一月辛未,桓温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譙王无忌伐汉,派遣袁乔率领两千人为前锋。永和三年春季二月,桓温的军队抵达青衣。蜀汉国主李势调集大军,派遣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前将军昝坚等率领军队,自山阳赶赴合水。众将领准备在岷江以南设下伏兵等待东晋的军队,但昝坚不听,自己引兵自江北鸳鸯埼渡向犍为。三月,桓温率军抵达彭模。有人建议把军队分成两支,分道一起前进,以便分散成汉军队的势力。袁乔说:“如今我们孤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利就可以建立功勋,失败则不会留下一个活人。应当集中兵力,一齐用力,争取一战取胜。如果兵分两路,那么人心就不会统一,倘若一支军队失利,消灭成汉的事情就失败了。不如让军队一齐前进,扔掉釜甑等炊具,只携带三日军粮,以显示毫不后退的决心,必定能够取胜。”桓温听从了他的意见。留下参军孙盛、周楚率领老弱士兵守军用物资,桓温则亲自率步兵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赶跑了李福。桓温率军前进,遭遇李权,三战三胜,成汉军队溃散逃回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前来桓温军中归降。昝坚到了犍为,才知道和桓温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急忙返回,从沙头津渡江,等赶到战场时,桓温的军队已经驻扎在了成都的十里陌,昝坚的军队不战自溃。李势率领全部军队在笮桥与晋军交战,桓温的前锋部队失利,参军龚护战死,飞箭射中了桓温的马头。士兵畏惧,想要撤退,可是鼓手却误敲了进军的战鼓,袁乔拔出宝剑督促士卒奋力苦战,最终大败敌军。桓温乘胜长驱直抵成都,放火焚烧城门。李势趁夜色打开城门向东逃走,到了葭萌,派散骑常侍王幼向桓温送来了投降的文书。不久李势抬着棺材,反绑着双手来到桓温的军营门前投降。桓温解开绳索、烧掉棺材,押送李势和王族亲属十余人前往建康;选用成汉国司空谯献之等人为参佐,推举贤人表彰善事,蜀人非常高兴。



相关阅读
1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2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

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3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4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

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5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6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

(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