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1-11-22
论语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相关阅读
1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与出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选自《论语八佾[y]》 翻译:孔子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 【查看全文】

2 荀子在《劝学》中,以走路为喻体,从反面设喻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1)荀子在《劝学》中,以走路为喻体,从反面设喻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于政治理想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 【查看全文】

3 《阿房宫赋》中,为突出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错综复杂,作者用“ , ”两句,写人置身于阿房宫

(1)《阿房宫赋》中,为突出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错综复杂,作者用 , 两句,写人置身于阿房宫中,就会迷失方向。 (2)《蜀道难》中,李白化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写出了古人开辟蜀道 【查看全文】

4 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的“___    ”指出君子应在言行上做

(1)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的___ 指出君子应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同时,君子应不断地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行为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5 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论述了学习与

(1)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 【查看全文】

6 《兰亭集序》中,表明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合的句子是

按要求填空。 (1)《陈情表》中,表明祖母刘氏对作者怜悯并亲自加以抚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