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阅读答案-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 ④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④燃桂:《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感秋伤怀,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情绪,含蓄且兼有直白。
B. 首联中诗人心怀“一丘”“三径”,却苦于无资经营庭院,表现他渴盼隐逸却又不甘隐逸的矛盾心情。
C. 颈联“黄金燃桂尽”写出了诗人经济上的窘迫,“壮志逐年衰”写出了诗人因为年华逝去而意志消沉。
D. “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诗人“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15. 此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 B  “表现他渴盼隐逸却又不甘隐逸的矛盾心情”错误,应该是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没有表达出不甘隐逸的心情。
15. ①用典,作者借“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②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③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用“黄金尽”直接表达自己此时困居长安,穷困潦倒的窘迫。④借景抒情,傍晚时分,凉风吹来,秋蝉哀鸣,营造了悲凉的意境,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①“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丘”和“三径”都是借用典故,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思想。②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诗人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④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在营造悲凉意境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相关阅读
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与解析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 【查看全文】

2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翻译赏析_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_作者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查看全文】

3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答案-孟浩然,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 【查看全文】

4 早寒江上有怀阅读答案-孟浩然,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 【查看全文】

5 留别王维阅读答案-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 【查看全文】

6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翻译赏析_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原文_作者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昚虚。其古诗全文如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