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魏征传》

发布时间: 2021-07-20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廷,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者,其为患祸,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B.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C.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B.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便会以忠侍奉国君;反之,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C.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D.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4分)
(2) 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4分)
14.古代士人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往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魏征是针对怎样的现实而生发议论的?请简要说明。(3分)


10.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11.D(“与‘刑于寡妻’之刑同义”错,“刑于寡妻”之“刑”通“型”,是典范、榜样的意思)
12.D(“远离小人”不当,文中说国事的得与失,有时可向小人咨询)
13.(1)君子掩饰别人的缺点,褒扬别人的优点,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共4分。句意1分,临难,苟免、成仁各1分)
(2)然而他们的才华不能够治理国家,不能深谋远虑,虽然竭尽力量和忠诚,还是不能避免国家灭亡的结局。(共4分。句意1分,然、经国、倾败各1分)
14.①道德不厚,仁义不广,诚信不足;②君主逐渐厌恶直谏,不再像过去那样豁达宽宏;③君子、小人貌同心异,难以分辨,小人惟利是图,常会危害他人。(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必须得靠德行和礼节;君子所要确保的,只在于诚信。诚信确立了,那么臣下就没有二心;德行和礼仪形成了,那么远方的人便来归顺。因此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核心)就在于父子、君臣之道,这不能片刻废弃。所以孔子说:“君主以礼待臣,臣便以忠事君。”又说:“自古都有死,百姓不信任则国家不能存立。”文子说:“与民同爱而言能取信,是因在言之前已树立信了;与民同利而法令就能推行,是因为在法令之外已见其诚了。”然而说了不做,这是言而无信;颁布了法令而不执行,这是法令没有诚意。无信之言语,不诚之法令,对上可以使国家败亡,对下可能使自己身败名裂,即使在社会动荡时期,君子也不做这种事。
自王道清明以来,已十几年了,国威震撼海外,万国前来朝拜,国库日益充足,土地日益广大。然而道德未见日益加厚,仁义也未曾日益广博,为什么呢?是因为对待臣下没有完全做到诚信,虽然有良好开端的勤谨,却不见有坚持到底的美誉。它的形成是逐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过去在贞观初年,听到善的言语很惊喜,五六年间,还乐意接受劝谏。自那以后,逐渐厌恶直言规谏,虽然有时勉强接受,时常也有容纳,但不再像过去那样豁达宽宏了。况且君子和小人,外貌相同而内心相异。君子掩饰别人的缺点,褒扬别人的优点,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小人不因为不仁而感到耻辱,不因为不义而感到畏惧,惟利是图,危害他人以求取自安。
现在想求得国家安定,一定要把朝政委任给君子;而国事的得与失,有时可向小人咨询。对待君子如果敬而远之,遇到小人就必定轻而亲之。狎昵就有说不完的话,疏远则感情难以沟通。这样褒贬就会决定于小人,刑罚施加于君子,这的确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也与社稷存亡紧密相连,能不慎重吗?中等才智的人,难道会没有一点聪明?(有),然而他们的才华不能够治理国家,不能深谋远虑,虽然竭尽力量和忠诚,还是不能避免国家灭亡的结局。何况那些内心怀有奸邪私利、迎合奉承的人,他们带来的祸患,不是更深更重吗?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不仁义的时候,没有见过讲仁义的小人。”但是君子不可能没有小过错,只要过错不积累,无妨行正道;小人有时也做一点善事,但为善不持久,不足以立忠正。如今称他们为善人,却还担心他们不诚信,这与立直木而怀疑它的影子不直有什么不同呢?即使竭尽心力、劳费思虑,那事情得不到好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相关阅读
1 《新唐书·苗晋卿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 【查看全文】

2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①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 【查看全文】

3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阅读答案与翻译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 【查看全文】

4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新唐书·魏徵传》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隐太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 【查看全文】

5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崔造传》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少涉学,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引为宾僚,累至左司员外 【查看全文】

6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初以战功授平乐府别将,从郭虔雄于北庭镇,遣守珪率众救 援,在路逢贼甚众,守珪身先士卒,与之苦战,斩首千余级,生擒贼率颉斤一人。守珪仪 形瑰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