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王守仁传》阅读答案与翻译-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发布时间: 2023-03-26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复A战B官C军D却E守F仁G斩H先I却J者K诸L军M殊N死O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拊,指抚摩,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的“拊”字意思不同。
B. 军,指军队,与《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的“军”意思不同。
C.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该成语出自《论语》“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D. 逋,指逃亡,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 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 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2)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
14. 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 E K 11. C 12. A
13. (1)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
(2)王守仁就进入九华山,每天在僧寺里安坐。皇帝探查(或暗中察看)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
14. ①忠于朝廷。②坚守道义。③关心夷人。④正直,有气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
“官军却”是主谓结构,主语“官军”前断开,即B处断开;
“官军却”是主谓结构,“却”是谓语,没有宾语,后面应断开;“守仁”是“斩先却者”的主语,其前断开,即E处断开;
“先却者”是“斩”的宾语,后面断开;“诸军”是“殊死战”的主语,前面断开,即 K处断开。
在处BEK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拊”字意思不同。抚摩;拍手。句意: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母亲十分惊异地拍着手说道。
B.正确,“军”意思不同。军队;驻扎。句意:官军突然杀到。/沛公军队驻扎在霸上。
C.“格物致知”这个成语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礼记·大学》。
D.正确,“逋”意思不同。逃亡;逃避。句意:率领众书生扫除逃亡多年的贼寇。/责备我逃避怠慢上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守仁“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不正确,结合原文“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可知,应该是“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佯”,假装;“有”,通“又”;“奇”,零头。
(2)“晏坐”,安坐;“觇”,探查;“何谓”,为什么说,或者“谓何”,说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由“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可得出:忠于朝廷。
②由“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可得出:坚守道义。
③由“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可得出:关心夷人。
④由“守仁以直节著”可得出:正直,有气节。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为他)取名云。王守仁五岁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十五岁的时候,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王守仁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事上奏。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错杂居住。王守仁根据习俗教化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病避去。王守仁到达,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为患几十年的大贼寇,远近的人都惊异地认为他是神人。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护卫皇帝。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草,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射了三支箭都射中目标,京城的军士们都欢呼不已。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进入九华山,每天在僧寺里安坐。皇帝探查(或暗中察看)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的。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逃亡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文臣用兵,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相关阅读
1 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在BBC出品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时,摄制组在南 【查看全文】

2 《明史·宋濂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宋濂“随事纳忠”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 【查看全文】

3 《明史·杨继盛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官兵部员外郎。俺答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市马,冀与俺 【查看全文】

4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 【查看全文】

5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史·李骥传》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 【查看全文】

6 袁公可立,字礼卿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史·节寰袁公传》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 ① ,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 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