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23-10-02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刎,乌江亭由此闻名。
(1)两首诗都写于乌江这个地方,都对 (历史人物)做了评价。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项羽
(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做此题首先要了解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件。再结合古诗对古诗内容加以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对此杜牧发表议论“包羞忍耻是男儿”,意思是能够面对失败并能重整旗鼓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结合“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知此诗中作者的态度是遗憾和惋惜;而同样是这件事,李清照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对项羽自刎之事给予了赞扬和肯定。
(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两个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此基础上体会他们的观点。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不能气馁,要勇于面对,以求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要作人中的豪杰,不能苟且偷生,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


译文:
题乌江亭
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夏日绝句
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简析
《题乌江亭》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夏日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相关阅读
1 《十月朔日咏桂》阅读答案-曾纪泽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①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黄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①曾纪泽 【查看全文】

2 饮酒(其十七)阅读答案-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①,见别萧艾中②。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③。 [注]①脱:或许,表假设,②萧艾:野蒿,臭 【查看全文】

3 碧牡丹阅读答案-程垓,睡起情无著。晓雨尽,春寒弱

碧牡丹 程垓 睡起情无著。晓雨尽,春寒弱。酒盏飘零,几日顿疏行乐。试数花枝,问此情何若。为谁开,为谁落。 正愁却。不是花情薄。花元笑人萧索。旧观千红,至今冷梦难托。燕 【查看全文】

4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阅读答案-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 【查看全文】

5 长相思·雨阅读答案与翻译-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

长相思雨①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 9. 运用想象,描绘窗 【查看全文】

6 猎骑阅读答案-薛逢,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猎骑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 【查看全文】